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6-03 09:53:00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 介绍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几种玉米常见病害的基本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阐述了玉米蛀茎夜蛾、旋心虫、地老虎等常见虫害的基本形态、发生规律与危害、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害;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52-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属于农业大国,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最终能够对玉米的食用与出口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玉米品种的不断更新,我国玉米病害呈现出逐渐严重的发展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苗枯病、褐斑病、粗缩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玉米减产。要想获得玉米丰产,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土壤温度、出苗状况等,并充分了解玉米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1-3]。笔者主要分析了玉米常见的几种病虫害,指出其基本情况,并指明有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的田间管理提供借鉴。

1 玉米主要病害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西南及其他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症状: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沿叶脉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斑。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传播途径:通过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形式附于病残体上越冬,以气流进行传播。发病条件:相对湿度超过90%,温度在20~25 ℃时易发病。防治措施:一是选择优良的抗性品种种植。二是切实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播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人工将底部2~3片叶摘除,减小田间湿度;清除带病植株,降低田间带菌量;通过轮作的方式,适当提早播期。三是加强化学防治。在大斑病发病之初,可以喷施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隔10 d喷施1次,喷施2~3次[4-5]。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华北地区及河南、山东、辽宁、山西、陕西等地为病害常发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期。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病斑受叶脉限制。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秆折断、果穗腐烂。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发病条件:最佳温度为26~29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超过90%。防治措施: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切实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喷施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基本症状: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传播途径:主要以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发病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2%~29%,侵染适温为20~30 ℃,25 ℃为最佳。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进行调整。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蛀茎夜蛾

又称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1年繁殖1代,通常幼虫发生于植株苗期,对玉米、高粱、谷子等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一些野生杂草产生危害。玉米蛀茎夜蛾最早在我国的通化、长春等地较为严重,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零星出现,对玉米产生一定的伤害。其基本情况及防治如下。

2.1.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幼虫体长26~40 mm,黄灰色,腹部各节毛和臀板均为黑褐色,后缘隆起,具有5个爪状突起,中间最为突起。成虫翅展30~40 mm,体长18~20 mm。前翅为褐色,前缘有黑色弧形纹,顶角有一浅黄色椭圆形斑,中间有一肾形黑褐色斑。卵黄白色,扁圆形,长0.5 mm。蛹长17~23 mm,红褐色。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以卵的形式附着于杂草上越冬。第2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主要吃返青的杂草,6月移到玉米植株上取食,幼虫能够对玉米产生危害,玉米定苗阶段进入危害高峰。幼虫大部分自幼苗茎的地下部分进入玉米植株,然后向上取食,或者从根部进入,受危害的幼苗出现枯心,还有的将幼茎切断。

2.1.2 防治方法。一是通过农业防治,即将田边杂草清除,降低越冬虫源。二是化学防治,即使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灌根(3 000 kg/hm2),将92.5%敌百虫粉l kg与细土20 kg混合均匀,然后撒于玉米根附近。

2.2 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5~6 mm,全身具有黄色细毛。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缘,鞘翅与胸节具有许多小点,鞘翅有光泽。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主要取食玉米植株。成虫一般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成虫大部分在较松散的玉米地表产卵,1个雌虫一般能够产10余粒卵,成团分布。幼虫一般在玉米苗的基部取食,通常潜伏于根际周围生活,低龄幼虫主要从近地表的根茎部位蛀入茎内,然后向上取食玉米,幼虫自蛀孔返回,到地表之下,蛀孔的位置呈褐色。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老熟幼虫在根际周围2~3 cm深处化成蛹。

2.2.2 防治方法。通过农业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从而将危害降低。通过药剂进行防治,具体可以通过25%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15.0~22.5 kg/hm2,与细土300 kg/hm2混匀施用,在玉米植株刚开始受到幼虫危害时,将其撒于玉米根部附近,对那些转移危害的幼虫进行防治。还可以喷施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通常喷施900~1 125 kg/hm2药液。

2.3 地老虎

又称切根虫,鳞翅目夜蛾科,能够对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诸多类型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具有多食性特点。据统计,该害虫能够对36科100种以上植物产生危害,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春、秋季节危害相对严重,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地下害虫。

2.3.1 形态、发病特点及危害。基本形态:小地老虎为鳞翅目夜蛾科。成虫翅展42~54 mm,体长16~23 mm,头胸、腹分别为暗褐色与灰褐色。前翅上具有肾形纹,卵形状大致为馒头形,其表面具有隆纹,直径约为0.5 mm,高度在0.3 mm左右。最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孵化之前顶部有黑点出现。发生规律及危害:在北方,小地老虎一般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者蛹的形式进行越冬。在第2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具有夜间活动习性,一般在19:00―22:00进行取食。具有趋光性特点,对酒、糖、醋等物质的气味较为敏感。1只雌蛾大约能够产1 000粒卵。散产,卵大多数产在杂草叶背或者土面。第1代幼虫在4月下旬产出。幼虫主要分为6龄,一经触动即有假死习性,一般将幼苗咬断,然后拖到洞口。幼虫达到老熟之后就钻到大约6 cm深的土中进行化蛹。

2.3.2 防治方法。一是撒施毒饵进行防治。施90%晶体敌百虫1.5 kg/hm2 ,其中加入一定的水与红糖,添加炒香的麦麸75 kg/hm2或者棉饼进行混匀,在清早或者傍晚沿着垄撒施。二是喷药防治。选择17:00后或者7:00前喷施,用水量适当加大,每15 mL杀灭灵或10 mL敌杀死对水15 kg,然后混匀进行喷施。三是通过人工捕杀方法进行防治。即若发现有玉米幼苗受伤,则在7:00前在受伤幼苗附近挖土捉虫。四是尽快进行补种或者移栽,确保苗全。

3 参考文献

[1] 宁国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传播,2012(20):120,112.

[2] 郭德洋.浅谈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3):25.

[3] 李探林.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64-65.

[4] 王丽丽,王丽先,王丽梅,等.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1(8):75.

[5] 马洪振.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11(3):17-18.

上一篇:林州市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基于分层教学的大学英语A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