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在三伏

时间:2022-06-03 07:52:53

Q每到三伏天,“冬病夏治”都会受到广大慢性病患者的追捧,近几年我们发现各大医院开展“冬病夏治”都极为普遍,到底什么是“冬病夏治”呢?

霍清萍:“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病夏天治。具体来说,“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变,而“夏治”是指在夏季即每年“三伏天”,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冬病缓解之时,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并减轻症状。

Q过去几年我也听说过“冬病夏治”,但那个时候说“冬病夏治”大都是和“哮喘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很多患者心目中,冬病夏治只能治疗“哮喘”或者和哮喘相关的疾病,是这样吗?

霍清萍:很多人以为“冬病夏治”只是治疗“哮喘”疾病,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病夏治可以治疗和预防不少疾病,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我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将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的疾病基本都罗列出来了。

几种适宜冬病夏治的疾病

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支,肺气肿、支扩,哮喘等属于阳虚范畴,秋冬季病情加重,夏季为病情缓解期。根据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常发作的夏季,对脾肾阳虚、夏轻冬重的患者,可采取温补脾肾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2 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进食疼痛减轻,遇冷加重,饮食减少,呃逆,返酸,大便时干时稀等阳虚症状,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发作有所减轻。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减轻发作。

3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病缓慢,绝大部分病人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有的患者可因受风着凉而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是上肢抬高,后伸,外展时疼痛加剧。由于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有的病人梳头,穿衣、吃饭都感到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炎热的暑天,皮肤松弛,表面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这时候,如果采用独特的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同时配合一些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加以治疗,能解除或减轻肩关节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4 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1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可选择三伏天治疗。

5 冻疮:多在寒冷季节发作,发生冻疮,与低温,潮湿、风速、温差等外界因素有关,更与人体素质差异,组织对低温的调节适应能力,心及局部末梢血液循环――微循环不良有关。患者可在三伏时节进行治疗。方法是:取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将上述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剂,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6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多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每到冬季受寒时加重,严重时肢体不能活动。冬病夏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适应阳气虚、寒冷重、体质差、病程长的一类人,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时怕冷,遇寒容易发病。夏季治疗能起到鼓舞正气、驱逐病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湿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

Q那“冬病夏治”都有哪些手段呢,是不是就是喝中药?

王兵:很多人一听冬病夏治,就认为是贴膏药,其实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的疗法,方法很多,可分为下面几种:

(1)中药内服:即“三伏补”,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等病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常用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征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

(2)中药外敷即“三伏贴”,如防治腹痛腹泻常用保健兜肚,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防治咳喘性疾病常用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贴前再取麝香放在药饼中央,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最好是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或更长时间。每次辨证选取肺俞,膏肓,脾俞,神阙等穴位,贴后保留2小时左右,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感者时间可长。有皮肤起泡者要避免感染,可请医生处理。

(3)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盲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防治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有药液浸泡防治冻疮,穴位注射防治咳喘,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

Q“冬病夏治”一定要在三伏天吗,是不是整个夏天都可以?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么?

霍清萍,冬病夏治时间非常讲究,敷贴时间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共3天。每次贴敷4―6个小时,每十天贴一次,连续贴三次为一个疗程,一般可连续贴敷3年。今年的初伏,7月14日一7月23日;中伏7月24日―8月12日;末伏:8月13日―8月22日。治疗时间为初伏7月14日,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当然如果错过了这几天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只是如果气温不够效果难免打折扣。

Q那是不是所有的人或者说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可以进行“冬病夏治”,有哪些禁忌需要提醒患者们注意呢?

霍清萍:冬病夏治仅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并非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需要冬病夏治。有下列情况如痔疮,湿疹,咳血等热证患者,或体质阳热亢盛者等不适宜进行冬病夏治。再者,孕妇,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易皮肤过敏(如短时间敷贴即起水泡)者,或敷贴局部皮肤破损者,发烧,咳喘持续状态等疾病发作期患者,1岁以下的幼儿等,也都不宜进行敷贴治疗。值得提出的是,“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体现,但并非冬病夏治就一定能够彻底治愈所治的疾病,但可以肯定将十分有助于缓解疾病在冬季的发作。

上一篇:耳鸣调理找中医 下一篇:直面附睾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