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介绍

时间:2022-06-03 07:26:35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介绍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阐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和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功效,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导入方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在成长期渴望独立,但心理依旧不成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强,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不成熟导致他们产生许多生活中的困惑,这一时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及其状态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三国时期,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营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他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要善于养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和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应该包括:①智力正常,具有清楚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能力,能够灵活地思维和表达语言;②对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③能够协调地控制情绪,经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善于发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④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⑤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⑥良好的人际关系;⑦完整和谐的个性;⑧正确的自我意识及自我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内部感觉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心理健康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并不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的人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是指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适当水平的能力。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通过适

当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提高人的心理调节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其组织形式多样,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多在室外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充着当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同时还充当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整个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首先,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所以师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其次,学生都不甘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希望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顺利进行的要素。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其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田径课较为枯燥,练起来比较辛苦,并且毫无乐趣。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执着、坚强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顺利展开的关键是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配合的双边动态平衡。无论少了哪一方的参与,体育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但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往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时,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掌握动作要领,感觉体育课生硬、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积极主动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术练习,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也是考验运动员心理的最后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样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了解运用体育运动改善情绪的方

法,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中所产生的良好心理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从事体育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可以使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半球,因为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由左侧支配的,而从事体育活动又能刺激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促进智能发展。运用恰当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导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个性与心理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体育与科学,2003,(1).

[2]赵绛波,丁大伟.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南中医,2003,(12).

[3]余贞凯,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07,(11).

[4]谢如畅.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6]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7]高华.浅谈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3,(10).

上一篇:数字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农村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兴趣不高的原因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