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3 05:04:51

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以2133名全国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了解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具体影响,上述四方面影响因素皆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则影响程度与方向有所不同。改进大学生性心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综合考虑,重点在于针对个人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其他三方面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91 -03

一、研究背景

性心理在心理学辞典上有如下定义:性心理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之一。狭义指在性情境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广义指所有涉及“性”的观念或意识。性心理学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 著名学者霭理士(H・Ellis)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被认为是性心理学最著名的先驱。1905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阐明了他的“泛性论”思想,以及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作用。1933年出版的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一部划时代的性心理学专著,本书对人类两性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有创见地强调性心理在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Stephen Dale 等研究发现参加性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性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Herold 等探讨了西方性教育从加强性知识到提高性保护措施的转变。在国内,到了近代,性学家开始对性心理问题展开多方位探讨,如1924年北京大学学者张竞生极力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性教育问题关系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1991年,潘绥铭对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出版了《中国性现状》一书,对我国大学生状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揭示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本文认为,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别,以及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正是出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其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并最具挑战性。健全的性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性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探讨大学生在性心理、性观念、性知识、、性教育方面产生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学校作为影响性教育普及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四个影响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将为大学生性心理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高职及专科生,研究生、其他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系列不包括),调查时间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问卷共发放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3%。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按性别划分,男生851人占39.9%,女生1282人占60.1%;按年级划分,大一785人占36.8%,大二514人占24.1%,大三568人占26.6%,大四266人占12.5%。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研究中,大学生性心理量表及影响因素量表皆为自行开发。

1.大学生性心理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量表为自编量表,量表共62个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赞同”到“6-完全赞同”进行评价,数值越大性心理越开放,数值越小性心理越保守。量表开发基于文献梳理基础,然后访谈部分在校大学生,收集与形成题项,题项产生程序规范,量表具备相当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值为0.954大于0.9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75709.448(自由度为189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因子转轴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转轴后共抽取7个因子,代表七个维度,特征值皆大于1,七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性知识认知。大学生性心理七因子结构清晰明确,所抽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56.004%,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因素效度良好。各题项意义明确,负荷在相应因子,因子载荷均大于0.4(最小值为0.505,最大值为0.831),题项收敛性较好,具有较好因素效度。

大学生性心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947,七个维度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到0.930之间,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信度。

2.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量表为自行开发,由22个测量题项组成,其中家庭环境6个题项,学校环境5个题项,社会环境5个题项以及个人因素6个题项,各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明性开放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越保守。各题项按其内容归于相应子量表,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与球形Bartlett检验表明:KMO检验值为0.879,大于0.8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6929.182(自由度为23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相关矩阵抽取公共因子,因子转轴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次数选择系统默认值25,通过转轴后抽取4个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呈现结构清晰明确的四因素结构,分别代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层面;各题项意义明确,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均负荷在相应意义的因子上,因子载荷均大于0.5(最小值为0.537,最大值为0.809);所抽取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610%,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上述结果说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测量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64,四个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1到0.850之间(家庭环境0.761、学校环境0.701、社会环境0.822以及个人因素0.850),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统计软件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Yt以及与观(Y1)、性道德与性责任(Y2)、性教育观(Y3)、性幻想(Y4)、失恋心理(Y5)、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Y6)、性知识认知(Y7)七个维度,解释变量为家庭环境(X1)、学校环境(X2)、社会环境(X3)以及个人因素(X4)四方面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四个解释变量分别与八个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且四个解释变量彼此之间相关系数皆远小于0.8,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回归模型组,模型设定如下:

Yn=A0+A1X1+A2X2++A3X3+A4X4+e (n=1,2,3,4,5,6,7,t)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皆有显著影响,即家庭中父母对其子女的性教育的方式、程度以及个人对性的认识、看法、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且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各个维度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学校环境对与观和性知识认知影响不显著,对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有显著影响。社会环境对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幻想、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以及性知识认知影响显著,对性教育和失恋心理影响不显著。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皆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这个结果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如何改进大学生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虽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四方面影响因素皆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综合考虑,重点在于针对个人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其他三方面因素。

为此,大学生个人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习得性相关的知识,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的性需求、性问题,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个人品格。家长对性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注重对性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性教育水平,主动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氛围,适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注意孩子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学校方面应开设性心理辅导室、性文化相关的课程、讲座,迎合学生对性知识、性教育的需求,另外,加强校园性文化教育的宣传,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学校性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性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和影视等途径,因此性的社会性规范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欧居湖,张增如.中外近十年大学生性心理研究述评[J]. 中华文化论坛,2013,(05):171-174.

[2] 徐成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7-268.

[3] 项传军.90后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9-131.

[4] 武慧多,杨健.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56-59.

[5] 刘秀英.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分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20-124.

[6] 苏春蓉.90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7] 王淑芬,王声涌,秦辉等.大学生性观念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6(2):23-32.

作者简介:

黄飞燕,女,广东珠海人,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陈昕,男,北京人,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李妙霞,女,广东揭阳人,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上一篇: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下一篇:浅谈技工学校幼教专业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