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6-03 04:15:40

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型学习方式。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而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及其得以实现的手段,二者是相互相承,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教材编排的内容多是用很直接的方式来给出很重要的数学知识。即使现在的新课程中很多的情景例题,只可以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数学教学中这个隐性知识系统,才能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因为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

在认知心理学中,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题",而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别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并不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我认为以下的几种数学方法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

(1)、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常常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就是化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来解题,不仅能起到巩固旧知识,促进理解掌握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数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另外还有变换思想、组合思想、对应思想、简单的集合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应该要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三、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来进行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意识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其次,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立竿见影地能看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和应用。

四、创设生活式的情境,培养探索的情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两条铁轨会相碰吗?自行车的三角架 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并适当的加工编制,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探索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安排了下列导人: 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段动画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自行车轮分别为正方形、椭圆 形、圆形,三个小动物在赛车) 比赛还没结束,猜猜看,最后谁能得第一呢?(小兔)为什么 呢?(因为它的车轮是圆的)小熊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能得第一呢?(因为它的车轮 的车轴不在中间)那么小猪呢?(小猪的车是骑不走的)这时不用教师多说,显然的两个问题产生在学生的头脑中:为 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稳呢? 学生此时的学习情绪倍增……

五、创设陆阱式的问题情 境,培养积极的情感

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抓住关键设计有意义的 "陷阱"让学生去尝试,形成一 种新旧知识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促进主动探究的最佳时期。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 时,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而是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活动:由学生提出几 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 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算出一两道题时,老师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妙,迫使学生带着困惑与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得出初步的结论后,再围绕"最简分数"这一判断前提条件为"陷阱",再创情景,让学生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结果学生又失误,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失误原因,从而完善了这一规律的认识。

创设问题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结构,了需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的开始、进行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它可以用设问、质疑的方式提出,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日常经验方面引进……只要教师全面把握创设教学的目的,在关键处加工、创造,就能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与探究 下一篇:如何减少初中英语写作中汉语因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