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中人称的运用

时间:2022-06-02 04:26:57

文章写作中人称的运用

内容摘要:写文章,如果人称运用得当,写作起来就会顺畅, 表达就会清楚明白。一般地说,文章中运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运用第二人称, 便于议论;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叙述描写。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人称,变化地运用人称,那么,文章表达效果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关键词:写作 人称 写作对象

写文章,如果人称运用得当,写作起来就会顺畅, 表达就会清楚明白。一般地说,文章中运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运用第二人称, 便于议论;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叙述描写。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人称,变化地运用人称,那么,文章表达效果将会得到大大提高。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人称的灵活变化运用的方法。

一.先把写作对象拟人化,然后变换人称

文章中恰当运用拟人手法,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产生鲜明印象;还可以表达作者对“物”的强烈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称变换的目的是更好的抒情,而拟人手法的运用,恰恰为人称变换奠定了基础。

朱自清在《绿》中,先把梅雨潭“随风飘散”的水花拟人化:“——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接着,又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比拟为一个美丽姑娘,她“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朱自清把那扑朔迷离的水花当作一个淘气的娃娃,把那如梦如幻的绿光看作一个可爱的姑娘,其心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突然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可爱的,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我又掬你入口,——”,“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不愧为散文大家,这里变换人称,毫无雕琢之痕。

二.人称变换之前,呼唤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引子”。它引出人称的改变。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信号”。它提醒读者注意将要改变人称了。

(1)呼唤人名

如果一篇文章是以人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人名。

《我始终忘不了她》中,作者写自己与美丽、潇洒、天真、快乐的同学圆圆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圆圆去北京念书走了。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始终忘不了她。圆圆,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逢!”这里,如果没有对圆圆的直呼,就突然把人称变换为“我们”,读者就会感到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禁不住要问:“作者是在与谁说话称‘我们’呢?”而有了对圆圆的直呼,无论是谁也不会产生疑惑了。

(2)呼唤物名

如果一篇文章不是以人为写作对象,而是以物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物名。

《十三岁的际遇》中,田晓菲叙写自己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有两次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北大”。第一次是在文章第二部分尾段:“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第二次是在文章第三部分尾段:“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

同样,朱自清在《绿》中,直呼:“那醉人的绿呀!”紧接着改变人称:“我能裁你以为带, 。”在《雨的四季》中,作者刘湛秋直呼:“啊,雨,我爱恋的雨啊”,然后写道:“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

三.人称变换之后,呼唤写作对象

一般地说,直呼写作对象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然而,也有在人称变换之后的。例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有四处直呼变换人称。除了上面所述两处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外,其余两处是先改变人称为“你”再直呼“北大”的。第一处是在文章第一部分尾段:“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第二处是在第三部分开头:“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写作对象,切忌在直呼前面出现过多的句子。否则,就会造成人称混乱而影响读者理解。田晓菲的运用之妙,在于仅仅一句而已。

文章中变换人称的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非常普遍。我们只需翻阅一下近些年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不少这样的篇子。除了上述之外,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王蒙的《华老师,你在哪儿?》、茹志娟的《离不开你》、张秀枫的《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钟志红的《门前的小路》等。这诸多的优秀文章,表意真挚,抒情浓烈,是与恰当地运用人称变换的写作方法分不开的。

张兆华,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上一篇:浅谈油田开发中的含聚污水注水井化学解堵技术 下一篇:中考力学实验题的分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