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艺术生产者的非典型艺术生活

时间:2022-06-02 04:16:41

6艺术生产者的非典型艺术生活

随着移动终端社交网络的日益发达,微博和微信等图文并茂的短语平台也为个人生活的私密性划分出了更多的领域——在“微博”上秀社交、秀行程、秀现场,用充盈着轻松氛围的生活佐料让自己在圈定的工作关系中保持鲜活的曝光率;在“微信”上秀美食、秀娱乐、秀感想等,让亲情和友情的网络即便在无暇见面的忙碌中也能获得对你此刻状态的知情权——生活在当下我们,似乎更习惯用生活的气场来分解以往对于工作严肃性的刻板理解,同时思维的生产也在更加密集的无间歇状态中以不同的面貌来彰显着自我表达的重要性。而本期专题“六个艺术生产者的非典型艺术生活”,则试图以六位不同的“艺术生产者”的生活常态为基础——包括他(她)们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状态等——来反观他们在工作中的实践的生产状态与意识的磨砺过程等。

几乎每次给文章开头时,我都会有种在焚膏继晷的搜肠刮肚后而依旧不得要领的绝望感觉,这次也不例外。于是我又不自觉地点开微博和百度中的关键词搜索功能,从标红的“艺术生产者”词条中找到一段话:“本雅明非常明显的反对把艺术变成娱乐消费品,他强调艺术创作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件产品,首先它还必须具有一种组织功能。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必须成为组织作者和观众一起来进行创造活动的媒介和场所,使他们都成为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从而完全改变了传统作者和接受者概念。”

这段没有出处的话,将本雅明的精英主义气质开宗明义地阐释了出来,却不是我想引用的重点。而“它还必须具有一种组织功能……必须成为组织作者和观众一起来进行创造活动的媒介和场所,使他们都成为艺术的生产者”一句,却正切合或贴近本次专题中的六位被访者共有的工作理念和生活态度。如徐震的没顶公司在2009年创建之初就提出过“关注已有艺术系统的内部结构,而不仅仅停留在使用经验和个体生存经验上……针对问题研究的不可封闭性,对理解方式的不限制性进行工作,并强调一种能产生事实的态度和方法。关键词是‘产生’而非‘生产’”;顾振清将马不停蹄的游走和拜访艺术家工作室等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微博上时时定位晒“互动”;尤洋对于当代文化的综合兴趣结合着机构负责人的外在身份,在地方古镇建构着自己对于文化“在地性”的构想;而董梦阳则抱着“艺博会为人民”服务的简单梦想,并以能以乐观的心态欣赏着为多数人所诟病的“北京雾霾天气”的独特美感等。作为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和艺博会的组织者等,外界对于他们身份的认知在他们各自的工作中却并不一定表现的如此泾渭分明,但在自我建立起的“组织功能”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身份的切换中、蔓延式的发展历程。而各自生活的非典型状态也促成了他们对于工作的多重理解方式,他们虽然都不避讳谈及“圈子文化”对于自我成长的影响,也都不会以消极的对抗心态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虚幻认同等。但在不可避免的当代环境中,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技术环境所带来的思维转型和它对意识的塑造等,并在时而融入时而抽出的社交状态中以更加多样的方式继续着艺术生产的原旨。

上一篇:让灾难躲着人类跑 下一篇:苏富比、佳士得盯上中国新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