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衣饰描写举隅

时间:2022-06-02 03:07:53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衣饰描写举隅

内容摘要:衣饰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看似闲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的精心设置安排,不能随意取代。文学大师们往往赋予它复杂的文化内涵,有时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情毕肖,它的映衬作用和暗示功能胜似画龙点睛。

关键词:衣饰 语文教材 研究

衣饰,即人们的衣着穿戴。俗云:“三代为宦,着衣吃饭。”衣饰位居衣、食、住、行之首,被视为第一需要。它除了具有遮羞、保暖这些基本作用外,还具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作用。一个时代的特征,往往通过一定款式的衣饰,书写在某个时代人的身上。

衣饰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看似闲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的精心设置安排,不能随意取代。文学大师们往往赋予它复杂的文化内涵,有时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情毕肖,它的映衬作用和暗示功能胜似画龙点睛。

笔者多年教学初中语文,发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衣饰描写都是别具匠心的。我们可以透过衣饰描写挖掘其深层内涵。下面笔者略举数例说明其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作用。

一.小说中衣饰描写映衬身份,凸显性格,展开情节。

在小说创作中,衣饰描写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社会地位,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如张爱玲所言:“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每一个成功、典型的文学形象往往都离不开生动、鲜明的衣饰描写。这在小说创作中不乏优秀的范例。

李商隐在《杂纂》中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因为“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仆人是最下层的苦力,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这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刚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区区十三字,便点明孔乙己的尴尬处境。“站着喝酒”是因为手头窘迫,无钱买下酒物,坐下慢慢喝,可见孔乙己穷困潦倒,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下层苦力“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下层劳动者,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可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在他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但他既“进不了学”,不能进入上层社会而成为老爷,也不愿脱下长衫重返“短衣帮”,他实际上成了“短衣帮”的叛逆者、“长衫”的进犯者,生活在两类人中间,成为夹缝中生存的多余人,为社会所不容,他的出场,只不过成为咸亨酒店里酒客的一道“下酒菜”,为酒店徒增几声笑声而已。残酷的现实终于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的“长衫”梦撕碎了,为他唱响了最后一支无限辛酸的挽歌。一件“长衫”,见证了一个“多余人”的一段悲惨命运。鲁迅先生正是从服装与身份的落差上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已尴尬的社会地位,卑微的身份。

再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小说起笔就写了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广场,一开始就勾画出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凛凛的警官形象。当听到赫留金述说被狗咬的申述后,立刻摆出一副为民伸冤的面孔,而转瞬之间,一听说是将军家的狗,便以感到“热”为托词,忙叫人脱去大衣,这一脱,摇身一变,“正人君子”便成了“哈巴狗”。全文共六“脱”六“穿”,六热六冷,前后矛盾,丑态百出,既充分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得知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及骂了将军家的狗之后的惶恐不安,想借军大衣的一“脱”一“穿”来掩饰其丑态,又使故事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凸显人物性格。一件“军大衣”六“脱”六“穿”,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惯于见风使舵,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专横霸道的统治阶级看家狗的丑恶面目跃然纸上。

小说中衣饰描写对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衣饰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而且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行仿写,能从中感悟出作文的技巧――用衣饰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等,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这样将会不断提高学生刻画人物的能力,有效提升人物作文写作的水平。

二.散文中衣饰描写折射家境,营造气氛,丰富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特定的穿着能营造出特别的气氛,暖色调营造出喜庆氛围,冷色调营造出悲凉氛围,淡色以示轻松,深色以示凝重,黑色以示庄重。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曾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其中对父亲的衣饰描写更是为文章助了一臂之力。在朱自清笔下,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朱自清的这段衣饰描写一连用了三个“布”字,表现出父亲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寒酸、潦倒和清苦,这里的衣饰描写不仅刻画出了父亲寒碜的衣着,而且突出了父亲当时的不幸遭遇。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隐匿了暗自伤感的许多潜台词:本是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被黑暗社会拒斥,为人正直却不得不“交卸差事”;在位不但没有积蓄,反而欠下了债务;冬天祖母病逝了,父亲只能变卖家当,且借了钱才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不难看出,“黑色”、“深青色”的布衣帽,色调浓重阴冷,正反映出“父亲”一家遭到这一沉重打击背后冷酷无情的社会,渲染了一种暗无天日、四顾茫然的悲凉氛围,也暗示了“父亲”悲怆沉郁的内心世界,丰富了父亲这个感人的形象。

再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这样描写藤野先生的衣着:“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即使在冬天也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还被人疑心是“扒手”。这是留级学生讲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现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他的态度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于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却对生活不拘小节的先生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在读者眼前了。

三.文言文中衣饰描写显现尊卑,凸显精神,深化主题。

衣饰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标志,古代衣饰始终遵循“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对各阶层服装穿着的质地和颜色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古代服装的颜色与一个人的地位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绢、素、绮等,这些只有统治阶层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这些衣饰等级制度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可见一斑。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作者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的华丽衣饰与自己 “袍敝衣”的粗劣衣食作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学习条件的艰苦,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物质享受,借此赞扬马生的勤奋刻苦,暗含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再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用“布衣”借指诸葛亮此时的身份是平民,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此表达自己至死追随刘备以报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从而深化“报先帝、忠陛下”的主题。

从以上衣饰描写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社会地位的尊卑,感受到小小的衣饰背后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命运及社会状态。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看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如“天使”的白衣、警察的警服等可明确标志人物的社会职业、工作性质。

综上所述,衣饰虽平常,件件用意深。文学作品中的衣饰描写,看似闲笔,实际上在刻画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只是外貌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衣饰描写所蕴含的信息,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人文知识,从而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冯晓霞,教师,现居江苏太仓。

上一篇: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接受与传播 下一篇:通过四个变革营造浓郁语文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