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四个变革营造浓郁语文味课堂

时间:2022-08-04 10:21:39

通过四个变革营造浓郁语文味课堂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教学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四个变革,从“教”出语文味、“学”出语文味、“现”出语文味、“动”出语文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找出一些浓郁课堂语文味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方式 变革 语文味

语文课堂教学有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等任务,其中最本质的是语言习得。语文教学要回归这一本质,就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彰显语文教学的个性与文化气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味不只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展示,更是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体现,它要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实现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教学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一理念与语文味的追求是一致的。适当变革教学方式,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教的方式变革,“教”出语文味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变“单边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传授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控制教学”为“情境式教学”,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成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针对具体语文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体味、感悟、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教学《荷花淀》时,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站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起点,着力分析文本中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中国味,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多种体裁改写感受文本的情境美、语言美,通过多层次探讨文学史上出现的典型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来深刻领悟《荷花淀》在文学史中的共性意义与特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方言阅读、配乐诵读、快板改编等,都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沿着传统文学的大道去品味文本蕴含的美景、美言、美情,语文味十足。

二.学的方式变革,“学”出语文味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目前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充满语文味的高效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体现在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上。

古语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如,同样是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就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美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小说篇幅较长,就要抓住小说的特点展开学习。在学习《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文章时,就要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品”出来。要进行阅读鉴赏,就要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这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要注意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习《雷雨(节选)》时,要能够掌握分析戏剧本的基本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及矛盾冲突;学习《辛德勒名单》时,就要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深刻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呈现方式的变革,“现”出语文味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段呈现课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采用这种呈现方式,会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浓郁课堂的语文味,就必须活化语文教学呈现方式。常用的方式有聚焦式、比较式、调整式、假想式、改编式等,下面略举两例,以示说明。

聚焦式呈现。教师根据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图选定“焦点”,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汇聚于此。这种呈现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和节奏感,达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效果。如教学《失街亭》,可把题目中的“失”字作为教学的聚焦点,首先让学生围绕“失”字梳理情节(恐失街亭――果失街亭――失后安排――失后处置);然后让学生围绕“失”字分析主要人物(诸葛亮、马谡),评价各自过失;最后围绕“失”字让学生组织辩论:诸葛亮、马谡谁应该在街亭之战中负主要责任。这样紧扣一“失”字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学生的读、说、辩、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果。

比较式呈现。是指教师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引导学生找出文本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点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范文讲读,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读其它课文,或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可以把鲁迅的小说《药》《祝福》《阿Q正传》等作纵向比较,就可以看出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表现手法;把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等进行纵向比较,探寻出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杂文的战斗风格。

不同的呈现方式,其理念、设计和效果都不一样。教学设计中要较好的体现语文味,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切入口要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二是设计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鲜明的写作特色。三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抓住关键性词句,体悟语言情感。

四.互动方式的变革,“动”出语文味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充满“语文味”的,这种互动不是说教式的,也不是认知式的,而是富于语感和趣味,充满诗情和画意。

互动教学法常用的方式有“问答式”、“师生讨论式”“学生互动式”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都从师道尊严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将更多的展示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杨聪老师的《杨修之死》一课,当第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他的点评是“有一点你做得非常好,你与教师有眼睛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当学生回答出“杨修是自己杀了自己时”,教师用充满敬佩的感情赞叹“你的话真有哲学味”。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盛气凌人的话语霸权,没有刻意伪装的虚假民主,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鼓励,品味到的是由衷的亲切与舒服。学生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必须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尽管是与教师平等的生命个体,但教师还是要利用一些教学机智,积极促进教学互动,尤其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常用的有评点法、比较法和还原法等。评点法互动,教师侧重评点学生尚未达到而恰恰又是有相当教学价值的对话层面,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比较法互动,教师引进一些和文本内容相似,但言语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参照、比较,从而推动学生深入互动;还原法互动,教师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或矛盾,进行互动。例如,小说《祝福》可以评点是谁扼杀了祥林嫂;再比如文言小说《刘东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补写完整的故事情节,还原小说的空白;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可以与戴望舒的《雨巷》中“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进行比较性阅读,深化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感受语言美,强化语文味。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对“语文味”的探索,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回应,它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爱民,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衣饰描写举隅 下一篇:以繁衍学术文化为己任的李思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