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将为企业带来更高回报

时间:2022-06-02 11:26:04

大数据时代:将为企业带来更高回报

究竟何谓“大数据(Big data)”?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埃里克·吕诺尔夫松(Erik Brynjolfsson)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大数据就像“显微镜”,使得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去观看和测量事物——通过数据更细致地解读整个人类社会。

事实上,大数据只是一种提法,其形态本身是数据云。和传统数据不同,大数据是海量的 (PB级别的数据 )、高速(更短的时间处理数据 )、多样性 (非结构的文档数据为主 )、易变性(不规则和非标准信息为主)。

大数据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它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次革命,”哈佛量化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Gary King)说:“在庞大的新数据来源的支持下,量化的前进步伐将会踏遍学术、商业和政府领域。没有一个领域可以不被触及。”

21世纪智能时代的今天,大量新数据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它们以每年 50%的速度在增长,如洪流般越来越大,支流也越来越多,简直不可估量。下面一组数据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些可怕的苗头,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每 1秒钟,会有 60张 Instagram照片被上传;

每 1分钟,会有 60小时视频被传到YouTube网站;

每 1天里,搜索引擎产生的日志数量是35T;

每 1天里,在 Twitter上会产生 1.9亿条微博;

每 1天里,在 Facebook有 40亿的信息扩散;

……

自人类有史以来至 2003年我们所产生的信息量为 50亿GB,

过去 3年产生的数据比以往 4万年的数据总和还要多;

2010年全球数据已达1.2ZB,到2020年这个数字还将暴增 30倍;

2011年仅中国互联网行业持有数据总量达到1.9EB;(1ZB =1024EB=10万亿 GB)

……

如此庞大的数据,这些信息超过90%是邮件、视频、微博、帖子、页面点击等非结构化数据,零散而庞杂,其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但是基于对它们的处理和分析却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同时带来更高的回报。吕诺尔夫松和他的两名同僚在对 179家大型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那些采用“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的公司能将其生产力提高至少5%到6%。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众多 IT厂商已经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许多企业也依靠这些工具,实现了对企业内部数据的整合利用,明显提高了企业运转效率,减少成本。然而今天这些似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庞大的数据量不再是传统数据库所能容纳和处理,也不仅仅是更新就可以适应的。

在数据面临爆炸的时代里,新事物的兴起催促企业的变革。大数据中包含企业运营的各种信息,对它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做出正确决策,进行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管控,响应客户需求,提升竞争力。

以金融行业为例,海量数据的存储以及对海量数据的查询优化成为其最大的阻碍,随着数据量的进一步增大,查询性能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业务的连续性,为企业的高效运营带来了挑战。

大数据对于产品营销也有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企业营销常常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但是在信息时代,需求瞬息万变,消费者过去的需求并不能决定现在,更不能决定未来,通过海量数据分析进行预测,从而进行精准营销,这是大数据时代下给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沃尔玛和科尔士等零售商已经开始对销售额、定价以及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和天气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分析来判定商品减价的时机,以及在特定的连锁店中选择合适的上架产品;UPS等货运公司也正在对卡车交货时间和交通模式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运输路线进行调整;又比如 交友网站会仔细查看其网站上列出的个人特征、回应和交流信息,用来改进其算法,从而为想要约会的男女提供更好的配对方案。

而这些运作的背后并不是一台电脑、一个技术人员能够完成的。一项分析可能就需要调动数十亿 GB的数据量,这对企业无论在硬件设备还是软件上都将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许多人认为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是产品、服务、渠道、营销等竞争,但是其实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竞争。实质上,对数据掌握能力的竞争——谁能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最快速的反应,那么谁才能成为未来真正的赢家。

天睿(Teradata)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辛儿伦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在内部培养三种能力:第一,整合企业数据的能力;第二,探索数据背后价值和制定精确行动纲领的能力;第三,进行精确快速实时行动的能力。

这是一场真正的企业科技的接力赛,选手们不仅要紧握接力棒(数据),还要跑得快,并且准确传递出去。这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在海量数据分析市场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的速度、敏捷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以小博大,成就另一种高度 下一篇:中国传统零售业:如何寻找电商潮下的革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