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2 06:55:51

探索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摘 要: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解决问题主要通过个体探究和群体交流两种活动来进行。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求知欲望;思维能力;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新、实践、探索、猜想等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其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教学中,选用一些探索性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这一阶段研究过程是灵活的,没有什么结构。探索性研究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探索性问题的设计研究,一是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索,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以精心设计问题为前提,问题的新颖性、典型性、层次性,与学生的知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重视研究问题的设置技巧和操作要领,重视积累好的素材,设计好的问题。

一、“好问题”具有的特点

1.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有趣味、有魅力。从而使学生能逐步认识学习的价值,感受思想品德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蕴涵重要的思想方法。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个路标,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因此,要根据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以达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在设计时都要做精心的安排。

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解决问题主要通过个体探究和群体交流两种活动来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有三种:全班、个人和小组。

(1)全班共同参与上课时,教师在同一时间和全班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讲述、解释、演示。组织他们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2)个别点拨。在学生个体探究或小组交流时,教师可因人而异地个别指导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把一个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把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开来,上课时,教师不包办代替,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每个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协作、为完成问题出谋划策,共同努力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面临不同层次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决问题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那就要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顺利实施解决问题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思维能力的发展会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2)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都不是很强,在这个时候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是很关键和及时的。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结,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本着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徐光华.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J].当代教育报,2003(03).

作者简介:王伟生,男,1976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实验中学。

上一篇:多媒体课堂上传统方法的灵活应用 下一篇:三月是个读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