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

时间:2022-06-02 06:21:08

以创造健康营养新理论的台湾著名营养学家林光常,在台港澳有大批的追随者,名噪一时,近年来登陆大陆,也颇有影响。他的代表作《无毒一身轻》销路甚好,封面上印有“全球健康生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完全颠覆传统健康观念及做法”等字样。如今大陆也确实有不少林氏追随者,天天在研究“断食”、“营养套餐、”“排毒”等等。仔细研究林氏著作,书中一些观点,“惊世骇俗”,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疑猜相半。

林氏的观点究竟如何?其理论的科学性究竟怎样?

中华医学会全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其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林光常大师的某些观点过于绝对化、片面化,违背了科学理念。下面分列两者观点如下:

[林氏观点]:不管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癌症,几乎都是毒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几乎每个人都需要排毒。如果采用排毒套餐,就可以避免得病,就可以健康长寿。

[杨氏观点]:人的机体本身就有解毒、排毒功能,在膳食合理、营养均衡的情况下,机体内的“毒素”完全可以通过肝脏分解,并且通过消化道(粪便)排出、通过呼吸、皮肤汗液等排出。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毒素”不会危及健康,正常人也无需进行什么“排毒”。

癌症等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的,简单地说“排毒”就能够健康、就能够长寿也是不科学的。几乎每一种疾病都是有基因作背景的,就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来说,患者一般往往有遗传基因,再加上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机体代谢失衡。比如高脂肪饮食引起脂质代谢失常,患上高血脂,进而促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习惯性的高盐饮食往往促成高血压;高热量饮食加上缺乏运动引起肥胖症,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因而发生。而癌症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疾病,现在环境因素的分量越来越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化学致癌物质如亚硝胺(咸鱼、咸肉)、丙烯酰胺、黄曲霉素(霉变的粮食、花生)等致癌作用,已经经科学证实。

这些慢性疾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1/3的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预防的方法不是靠“排毒”,而是靠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心理健康、生活规律等等,这些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基石。不要以为吃了所谓什么“排毒餐”就可以一劳永逸。

[林氏观点]:肉类等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身体里代谢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这时候,人的体质就会偏酸,体质一偏酸就会生病,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杨氏观点]:身体不可能靠吃和睡就会“偏酸”,人体有一套调节功能,酸多了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去一些,呼吸也会排出一些被称为“碳酸气”的二氧化碳;而如果是人的肌体内碱多了,酸性物质就会多留一些来中和它。

在医学上,如果体液pH值低于7.35,就属于酸中毒――这是严重的疾病,必须治疗。酸中毒常见于肾脏疾病:一是肾小管酸中毒,多由药物、风湿免疫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引起;二是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酸性物质排不出去。另外,如严重的肺气肿、肺功能衰退,二氧化碳气排不出去,也会导致酸中毒。

酸中毒需要立刻就医,在家里通过饮食调节、休息是不可能缓解的。饮食无法导致酸中毒,也无法纠正酸中毒。饮食可能对血液的酸碱度暂时产生影响,但这个影响很小,很快就会被人体自我调节过来。

[林氏观点]:红薯可以说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每天吃一个红薯,可以保证不得癌症。

[杨氏观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红薯也不例外。

红薯确实是一种可以药食兼用的食品,含有较多的淀粉和纤维素,可以预防便秘、减少肠癌的发生,适量食用有好处。但是红薯吃得过多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引起胃部泛酸、腹部不适;还由于红薯含有较多纤维素,长期大量食用会出现消化不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因此,说“红薯可以说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不够科学。

癌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的疾病,病因比较复杂,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可以证明“每天吃一个红薯,可以保证不得癌症”,这种说法太片面、太绝对化。世界癌症基金会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在研究了诸多癌症有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防癌为目的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l2条:

1选择富含淀粉的粗加工食物为主食,每日食用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400克~800克,食用多种谷物、豆类、薯类。

2最好食用鱼、家禽等肉类,控制每日牛、羊、猪肉的摄入量80克以下。

3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可选用中等适宜的植物脂肪。

4限制食用腌制食品、限制烹调时盐的用量。

5不要食用易被霉菌污染而长期在室温中贮藏的食物。易腐败的食物应该冷藏或用其他方法保存。

6食物中的添加剂、农药及其他残留的水平应该在安全线以下,并有一定的监督管理。

7不吃烧烤食物,尤其是不吃烧焦的食物。烧烤、熏制的肉食少吃为妙。

8一般不用服用营养补充剂。

9不吸烟。

10建议不饮酒。如饮酒每日果酒100毫升以下为好(白酒不超过50克)。

11每天应该有1小时的户外有氧活动,走路、慢跑、做操、打拳……

12避免体重过低或者超重。

[林氏观点]:提倡蔬菜水果都应该连皮一起吃。“选择水果,必须注意要符合当地、当季、盛产的原则,而且要连皮吃。香蕉皮营养价值高,对心脏特别好,连皮切块或整个香蕉连皮一起打果汁吃也非常好。”

[杨氏观点]:不管水果的产地是哪里,最重要的应该是其新鲜程度,只要是新鲜、成熟、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果,不是本地的也可以食用。

至于是否该连皮吃的问题,更应该具体对待,因“果”而异,有些水果蔬菜适宜连皮吃,如苹果、葡萄、胡萝卜、黄瓜等等,但食用前一定要彻底清洗,防止残留的化肥、农药或虫卵而引起卫生安全问题。有些瓜果是不适宜连皮吃的,比如菠萝。香蕉皮或许是有食用价值的,但到底有什么价值、具体怎么吃,还需要进一步开发研究。如果不论具体情况、一味强调蔬菜水果连皮生吃,就太绝对化了,不符合科学精神。

[林氏观点]:还要注意食物进食的顺序。一定要空腹吃水果,然后喝汤,再来吃熟的蔬菜、地瓜、米饭,最后就可以吃肉了。

[杨氏观点]:水果未必一定要空腹吃。也曾有人提出过,“饭后不能吃水果,水果消化快,前面吃的食物堵在那儿,水果下不去,在胃里发酵会影响消化吸收,会引起肚子疼”等等。从生理学来说,水果的消化速度比鱼、肉丝消化速度快,但人的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木桶或刚性的管子,它不断地在蠕动,吃的食物陆续被搅拌在一起,即是饭后吃水果,也不会影响消化吸收,饭前饭后吃水果都一样,没必要空腹时才能吃水果;再说,这水果本身也可以说是“饭”的一部分,什么时候吃都可以。

[林氏观点]:林氏提倡拒绝动物性食品。他认为,牛奶会导致骨质疏松和儿童气喘;鸡蛋会诱发过敏、蛋白质过多;红色肉食会导致大肠癌;鱼也最好少吃。要吃肉,就得以自己的健康和寿命作为偿付的代价。

[杨氏观点]:国际上公认,植物的蛋白质不如肉类的优良,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长不高,就是由于优质蛋白质缺乏造成的。因此,平衡摄入动植物食品非常重要。

按照膳食指南,一般人应该每天吃50克瘦肉、一个鸡蛋、50克鱼虾等水产品,才能满足基本营养需求。即使是癌症和肾病患者,也不能一点动物性食品都不吃。中医认为,肉蛋奶等食物补益气血;对病人来说,还有助于提升正气,加强抗病能力。

无论按营养学常识还是《膳食指南》,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是首要的――鱼肉含有大量的、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不饱和脂肪酸,肉类含有的优质蛋白是植物无法比拟的,蛋里的维生素和铁对儿童尤其重要,牛奶的钙含量非常丰富,所以,需要平衡摄取。

食物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每一种食物都含有其特定的营养成分,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关键在于一个“度”,因此,饮食的多样化尤其重要,从各种食物中摄取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才能够达到饮食均衡、全面的目的。

[林氏观点]:林氏认为开水等于死水,有致癌物质、无氧,不应该喝。他说,水在除氯的过程中,经过高温烧煮之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三氯甲烷是标准的致癌物质,只要微量就会导致癌症。而且经过煮沸的水,就变成没有氧的“死水”。好水的标准:pH为弱碱性;保留原矿物质;干净无杂质(无氯);不可煮沸饮用;符合国际生饮标准;高含量的氧;每天喝3000毫升,如慢性患者每天喝4000毫升以上。

[杨氏观点]:这种符合国际生饮标准、富含矿物质和氧的“好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绝对没有污染的水是很少的,大部分生活用水都是经过人工净化的,包括那些纯净水、矿泉水等等,都经过人工净化。喝没有煮沸的水,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水中的含氧量只是用来检测水污染情况的标准之一,高含氧量的水对身体有益的说法也并没有科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全球因饮用水污染导致的疾病高达20%,因此,为防止水源性污染,还是喝烧开的水好。人体内的氧气是通过血红蛋白运送的,与呼吸有关,与水中含氧量无关。林氏提倡不喝开水、喝生水的观点不可取。

另外,“每天喝3000毫升,如慢性患者每天喝4000毫升以上”也没有必要。科学研究显示,人体代谢每天大约需要多少水,但并不是说每天就必须喝这么多的水,因为除了喝水,食物中所含的水以及人体代谢产生的水也会供给机体需要。由于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以及体力活动、身体素质的不同,个体间的水分需雅量有较大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如果短时间大量饮水,还可能导致“水中毒”。

杨秉辉教授认为,在国人对健康知识需求强烈的今天,各种健康营养学观点也应运而生,这些观点大都还是与人为善的。但是,如果走向极端,片面化、绝对化、夸大其词,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健康知识也不应该过度商业化,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科学是需要证据的,一些传统主流观点经过科学论证,并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不应该随意否定或者放弃。编辑/谭明

上一篇:偶尔吸烟也会削弱动脉功能 下一篇:让生命走出心理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