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结合,教书更育人

时间:2022-06-02 05:26: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教学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条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恶、丑的鞭笞,或是对人物高尚品格、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这些无一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泻,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教学实践中,结合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找准德育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思想教育,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一、咬文嚼字,挖掘文本道德因素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在鉴赏评价中展开探究性阅读,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番茄太阳》一文,“我”的内心活动在不断地变化,教学中我抓住“一丝快乐”“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温暖着我的心”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感到温暖?为什么“我”的泪会哗地一下子流下来?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激动,是因为小女孩明明的话语感动了我的心。然后抓住明明的话语:“阿姨,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来剖析明明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善良、童真。每到这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她的内心想法,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明明平凡朴实而又伟大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为人着想、善良懂事”的教育。

这样,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渗透水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应注意以情感人、寓教于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图像,甚至视频,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实现寓教于情的有效手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如,《长城和运河》一文,以饱含爱国情感的诗句,热情讴歌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材料。而且,要将这份真情移植到自己的内心,激起爱国之情,则要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进一步领悟、体会。曾听过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1)图文结合,形象感悟。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长城、故宫、圆明园、运河等,再让学生观看长城、运河的图片、视频。学生一下子从感情上认识长城、运河之神奇,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情。(2)课内外结合,立体感悟。让学生从网络、书籍中,查找有关建造、规模、作用、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运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形象,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3)美读成诵,深入感悟。通过感悟,学生把对长城、运河的热爱和颂扬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用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

当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从而提高了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三、形象感染,树立美好道德榜样

好奇、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可能长篇大论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形象特别丰富,有反映历史人物高尚品质的,如,《祁黄羊》中的主人公祁黄羊,为国家社稷着想,推荐人才时,只考虑才能,对外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对内不回避自己的亲人;有反映伟人崇高人格的,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中的护士长叶欣,为了及时抢救病人,为了保护身边的同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幸感染非典,英年早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学生总是特别安静,文中的小小蚂蚁、羚羊们在生死攸关时所体现出的团结合作、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这道德形象的感染力,给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启发——道德形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课文中的道德榜样往往会定格在小学生的脑海,成为他们道德成长的楷模。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深受感染,必将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引领他们茁壮成长。

四、辨形释义,书写美好道德形象

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渗透德育。如,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合作、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听过一位教师的写字指导课,他在教学“林”这个字时,故意把“林”字左边的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中,左边的“木”字改捺为点,并一致同意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问:“那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左边的‘木’字要改捺为点?”思考了一会儿后,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更美观、更好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及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左边的‘木’字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木’字写得更舒展,这样,整个‘林’字就显得挺拔而富有生气;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会影响字的美观。字如此,我们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之间交往时,也应从全局出发,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教师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字在字形上也是互相谦让的。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举出了很多类似的字例。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牢牢记住了这些字形,还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知道了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处处为别人着想。那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行为,只会影响团结,影响集体声誉。

五、引导实践,体验无限道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使学生学有所用,练有所得。

如,教完《花瓣飘香》一课,学生懂得了要向小女孩学习,要体贴父母,做孝顺、懂事的孩子。刚好在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布置了一道实践性作业:每个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心,形式自己选择。第二天讨论时,可以看得出,大家都很激动,因为大家都去做了。有的学生抢着和妈妈分担了家务,有的画了一幅画送给妈妈,有的为妈妈洗了一次脚,有的给妈妈说了几个笑话,换来妈妈的开怀大笑,有的和爸爸商量,给妈妈买了礼物……交流时,大家七嘴八舌,都说妈妈看到我的行动很开心,有的还说妈妈都流泪了。在文中小女孩的引领下,大家都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真好。这样的实践是学生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领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情,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作者单位 宜兴市和桥镇第二小学)

上一篇:让这朵花也能忘我呼吸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