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时间:2022-06-02 04:38:39

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对投资进行的一种分类,是指全社会总投资中扣除国有投资和外资(含港澳台)投资的部分,具体包括集体、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

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发展迅速,从2002年起,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超过国有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重视民间投资,研究民间投资的结构和效益,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投资总体情况

(一)民间投资已超过国有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重要地位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1996年以来,国有投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同期民间投资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0019.3亿元,其中国有投资占54.44%;民间投资占34.43%。2002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比重达到48.35%,首次超过国有投资(43.40%)。到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09998.2亿元,其中国有投资占29.97%;民间投资占60.16%。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三分之二,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重要地位。

(二)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长强劲,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

1996―2006年同有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0.7%,而同期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3.17%。在2006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3.9%中,民间投资的贡献率达14.38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贡献率分别为7.16%和2.36%。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国有投资、外商投资增幅放缓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三)民间投资的主体是个体私营、股份制投资

民间投资一直是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三种类型为主,合计占民间投资总额的97%左右。到2006年,在全部民间投资中,集体经济投资占6.59%,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占36.92%,联营经济投资占0.79%,股份制经济投资占52.04%,其他经济投资占3.66%。个体私营、股份制这两种经济类型的投资合计在民间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8.96%,成为民间投资的主体。2001―2006年,股份制经济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达42.95%,同期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达33.04%。特别是2006年,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投资增长率分别高达75.88%和46.33%。可以看出,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由于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的。这也代表了民间投资的发展方向,今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在民间投资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民间投资增长的主导力最,

(四)资金来源渠道以自筹和其他投资为主

以2003年为例,在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占59.22%,其他资金,持20.19%,两项合计达到79.41%,银行贷款占17.24%,利用外资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只占1.96%和1.39%。民间投资资金近八成来自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自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不到二成,而获得国家预算内资金支持更少。从民间投资各项资金来源数量占全社会相应资金来源总数的比重看,民间投资仅获得16.19%的国家预算内资金,而83.65%为国有经济所利用;民间投资获得44.92%的国内贷款资金,46.06%为国有经济所利用;民间投资占59.09%和64.42%的自筹及其他资金,而国有经济仅为34.86%、25.50%。

2006年国家预算内资金4792.0亿元,比重从2003年的4.6%下降到3.9%;自筹和其他资金到位89582.5亿元,比重从2003年的70.5%上升到76.0%。由此看出,企业自筹资金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绝大部分,且呈逐年递增趋势。相应地,民间投资资金更是主要来源于自筹及其他资金,其比重应在八成以上。

二、结构分析

(一)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分析全国城镇民间投资的产业、行业投资分布,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6年民间投资三产比例为1.06:46.5:52.44,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与2005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期下降4.1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二产中制造业增长快,而三产中房地产业由于受到宏观调控影响,下降近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第一产业的规模和所占比例很小,但增速较大,2005年增长52.28个百分点,2006年增长49.03个百分点。

从行业投向看,民间投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有进一步极化的趋势。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构成民营企业投资的主体,分别占城镇民间投资总量的39.04%和38.72%,二者合计占了近八成。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比重大于5%)从2004年的8个(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5年的7个(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到2006年为6个(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民间投资青睐的热点,2006年城镇民间资本在制造业领域中完成投资15076亿元,同比增长54.46%,高于民间投资平均增长率26.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城镇民间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4.87%提高到39.04%,成为民间投资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民间投资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4954.2亿元,增长24.57%,同期城镇全社会房地产投资为21586.2亿元,城镇房地产业投资总量的69.28%来自民间投资。

对比分析民间投资和国有控股投资在城镇全社会各产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可看出,国有经济在资源开发(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占垄断地位,这表明,尽管民间投资的投资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但一些行业的开放度还远远不够。

(二)宏观调控成效显现

2006年民间投资在过去出现过热势头、需要重点调控的行业的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受旺盛的需求、企业利润增加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拉动,制造业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但在制造业内部,一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以及过热行业的发展明显减缓。2006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业

仅增长9.37%,与上年47.15%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9.92%,增幅也回落了13.08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业投资在需求拉动和房价快速上涨的共同作用下,仍然呈现高增长势头,但增速比上年略有降低,下降了1.5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在城镇民间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4.16个百分点,略低于制造业投资比重,房地产业从2005年民间投资的第一大产业退居为第二大产业。

资源开采业受到需求的拉动,继续保持调整性增长,增速仍然达到48.13%,但比上年回落了近100个百分点,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减少了46.90%。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过热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投资仅增长22.51%,同比增速回落了50多个百分点。建筑业投资增长有所回落,增长51.83%,增速比上年下降了31.77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与公共卫生投资增长缓慢,远低于城镇平均增速,与上年同比增速也有较大程度下降。2006年教育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27.81个百分点;公共卫生领域投资增速与上年相比下降了60.39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宅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民间投资最具优势、最活跃的产业,但在2006年都有较大的回落,批发零售回落37.02个百分点,住宅和餐饮业回落44.0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回落18.77个百分点。

(三)地区发展不均衡

无论投资总额还是所占比例,民间投资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民间投资规模比较大,而、青海、宁夏、甘肃、贵州等西部省区及海南省的民间投资额较小,民间投资规模最大的山东省是规模最小的的113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数(60.16%)的有:河南、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吉林、安徽、河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宁夏等13个省区(市);比重低于50%的省区(市)有、甘肃、陕西、青海、上海、福建等省区(市)。民间投资增长,除地区由于原来基数很低,2006年增长117.02%外,增长较快的省份有吉林(65.56%)、广西(57.34%)、安徽(49.55%)、河南(47.53%)、内蒙古(49.31%)及重庆(47.36%)。增长率低于20%的省份有:上海(13.98%)、浙江(14.99%)、四川(16.84%)和新疆(15.04%)。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地区,民间投资地区分布和发展不平衡。2006年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长25.19%,占全国民间投资总量的51.47%,占所在地区全社会投资的62.34%;东北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长46.96%,占全国民间投资总量的9.83%,占所在地区全社会投资的61.81%;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长35.60%,占全国民间投资总量的19.41%,占所在地区全社会投资的61.45%;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长47.32%,占全国民间投资总量的18.70%。占所在地区全社会投资的56,27%,西部、东北及中部地区民间投资的增幅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势头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长的这种地区间变动趋势,有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1996―2000年,我国城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77.2%。2000年达到最高值79%,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近3年来,城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不到60%,2006年为60.3%。从2000年至2006年短短的几年间,该指标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十分惊人的,全社会宏观投资效果较低。相比而言,民间投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2003―2005年,我国民间投资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70%以上上,相对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民间投资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高出国有投资10个多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比国有投资更好的宏观投资效果。

(二)净资产利润率

2001―2006年,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从8.54%上升至18.47%,平均为13.47%;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从6.18%上升至14.88%,平均为10.31%。而同期私营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从15.33%上升至25.31%,平均为19.59%。这表明在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整体增长的情况下,私营工业企业的单位固定资产净值产生的利润(净资产利润率)远比国有工业企业的高,投资效益更好。

(三)吸纳劳动力能力

1990―1999年的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0346万人减少到8572万人,减少了1774万人,同期民间投资企业却净增6599万人。2000―2006年的7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8102万人减少到6430万人,进一步减少了1672万人,同期民间投资企业却净增6066万人。2006年民间投资企业就业人员20473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72.38%,也就是说,有七成多的城镇就业岗位是民间投资企业提供的。民间投资吸纳了社会大部分就业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1―2006年,民间投资吸纳劳动力能力(吸纳劳动力能力指标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新增就业岗位数(个)下降很快,指标值从0.1301下降到0.0177,降低86.40%,平均每年下降17.28%。这对劳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民间投资作为我国社会就业主渠道的客观实际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警示。

四、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部分民间投资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方向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对民间投资增长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防止民间投资的低水平重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投资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健康增长、高效增长与可持续增长,合理引导民间投资,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合理引导民间投资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投资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

第一,加强项目管理。借鉴国外经验,对民间投资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实行登记备案制。将民间投资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统一标准,将民间投资项目和民营企业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的筛选范围。对于重点民营企业及其重点项目,除资金支持外,

还应在项目运行的有关制度、投资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第二,改进调控方式。除了采用法律、行政手段外,还需从经济手段人手,从投资回报率方面采取措施,利用价格手段控制行业的利润水平。为此要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资金、土地、资源等真实反映其稀缺性。第三,创新投资模式。可考虑以向民间资本转让现存且具有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为突破口,鼓励民间资本以TOT(转让―运营―移交)方式或者说以购买现货的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导向制度

信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投资主体注意理性思维、讲求投资效益的条件下,信息对其投资行为的导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府的信息导向方法有两种:信息制度和培训制度。应建立投资信息制度,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建立完善、便捷、规范的培训制度,通过有效的信息导向,引导民间投资。为了做好投资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工作,国家和各级政府还应建立项目开工和投产登记制度。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应扩大到全社会。

(三)加强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

政府预算内资金应继续支持民间投资,以参股或补偿形式投入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项目。扩大财政贴息的范围,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民间投资项目,在税收抵扣和减免、成本摊提等方面实行优惠;对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支持。通过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将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和引导投资到国家急需和倡导的行业或产业,起到避免重复投资、克服民间投资小而散的缺陷、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四)构筑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的融资环境与服务体系。发展行业商会等组织,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和管理服务等,同时强化行业自律行为,避免投资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包括政府组织以及发挥社会力量,加强对非公经济企业家的培训,提高投资者整体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为民间投资提供合格的劳动者。

(作者系中国投资协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 下一篇:外资并购引致产业安全风险的途径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