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性的主奏乐器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时间:2022-06-02 04:10:48

浅析地域性的主奏乐器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不同乐器的特点以及各种乐器在演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阐述乐器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主奏乐器;音乐风格;不同地区;演奏风格;乐器特点;节奏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30-01

音乐风格主要包含有三个主要的构成因素,即:物质构成、形态构成、社会构成三个方面。音乐风格的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乐曲的旋律手法特征、调性特征、演奏技巧的风格特征以及曲式结构特征。音乐风格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表现乐种演奏艺术的民间音乐家和固定的演奏班、社组织,以及音乐的社会应用功能。

由于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特点,有些音乐并没有乐谱或没有固定的乐谱。但毋庸置疑任何音乐的演奏都离不开乐器,乐器是音乐物质构成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要素。在一个乐种所使用的乐器当中,主奏乐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不同地区、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演奏技巧与风格

在通常的情况下,音乐有一种主奏乐器,它决定并体现着音乐的色彩、风格。主奏乐器是我们划分音乐风格的重要依据之一。鼓、笛系乐种以鼓、笛类乐器为主奏乐器,代表性的音乐有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等;琵琶系音乐以琵琶类乐器为主奏乐器,代表性的音乐有福建南音、北方弦索等;笙、管系以管类乐器为主奏乐器,代表性音乐家族有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等;唢呐系以唢呐类乐器为主奏乐器,代表性音乐家族有吉林鼓吹乐、辽宁鼓吹乐、鲁西南鼓吹鼓吹乐、冀东鼓吹乐等;胡琴类以擦弦类乐器为主奏乐器,代表性的音乐有潮州弦诗、广东音乐等等。

主奏乐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不同体系的不同音乐的风格色彩。我们在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时候,结合民族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通常把独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

当一首音乐以锣鼓类乐器为主奏乐器时,多数情况下会突出乐器节奏特点和各个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来展现本音乐的独特个性和地方色彩。这种锣鼓音乐的乐队编制由四种打击乐器: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少数情况下加唢呐演奏。溜子锣(即大锣)是打溜子当中的骨干和低音乐器非常有特色,演奏方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延长以及迫锣等。溜子锣的演奏技法和音色,构成了打溜子音乐独特的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音乐中,由于应用的主奏乐器不同,从而导致乐器的音色、演奏法、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引起乐种音乐当中旋律、节奏、曲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各乐种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与色彩。

二、不同地区、相同主奏乐器的不同演奏技巧

不同地区的音乐,在使用相同的主奏乐器的时候,由于历史传承中的演变以及地域性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乐器形制以及演奏技巧。比如北方的二人台牌子曲的主奏乐器笛子和四胡,江南丝竹的主奏乐器笛子二胡。它们同样用了笛子作为乐队的主奏乐器,但北方的二人台牌子曲以梆笛为主奏乐器,南方的江南丝竹以曲笛为主奏乐器。由于曲笛和梆笛在形制、常用指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江南丝竹和二人台牌子曲风格上的差异。

梆笛是G调笛(第三孔实际音高是小字二组g),曲笛是D调笛(第三孔的实际音高是小字二组的d),曲笛比梆笛低纯四度。梆笛比曲笛短细,曲笛比梆笛粗长。曲笛的音色柔和,而梆笛音色明亮、清脆。常用指法方面,梆笛经常以筒音做RE、其次筒音作SOL、再次筒音作MI、LA。曲笛常以筒音作SOL,其次是以筒音作RE、DO。在常用演奏技巧方面,梆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是花舌音、垛音、历音、抹音、颤音、顿音等。

三、不同地区、相同主奏乐器、相同演奏技巧与风格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音乐当中运用相同类型的主奏乐器并运用相同的演奏技巧的时候,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常常是通过对这些相同演奏技巧的不同处理而得到的。相同乐器的相同演奏手法由于不同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从而对音乐的风格产生影响。同一乐器的同一演奏技巧,在实际运用中的次数多少、演奏时候掌握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都会同时,主奏乐器的相同的演奏技巧的演奏效果同时也受到其他乐器音响效果的制约和影响。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乐器的性能以及演奏技巧对于音乐风格的确立与影响是很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风格在于乐器与乐器的演奏技巧。乐种的乐器性能和演奏技巧铸造了乐种的风格,包括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等。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音乐必然要受到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文化艺术、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因为,主奏乐器毕竟是音乐风格的物质载体,离开了主奏乐器极其演奏的技巧,音乐的风格便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研究音乐、乐器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忽略对文化背景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上一篇:通俗唱法未能深入地方院校专业声乐课堂根源探... 下一篇:《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