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未能深入地方院校专业声乐课堂根源探究

时间:2022-06-11 01:28:08

通俗唱法未能深入地方院校专业声乐课堂根源探究

摘要:“通俗唱法”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特殊的美学品格赢得了众多的欣赏者和参与者。年轻人渴望学习它,但地方院校的音乐院系却一直拒它于千里之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试图从教育观念、教学硬件、教学软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企盼引起关注我国“通俗唱法”教学人士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通俗唱法;地方院校;声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35-0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晖先生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歌曲,尽管部分歌曲的内容或格调颇具争议,但他无疑为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八十年代港台通俗歌曲随着的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为我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注入了清新的气息。86年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置了通俗组,至此,“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同登大雅之堂。

目前,我国拥有专业音乐院校二十多所,地方院校拥有音乐院系的大专院校四百多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艺术的进步,大众媒体的快捷传播更为通俗歌曲的发展摇旗造势。在这大好形式之下,我国一些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已经陆续成立了“通俗唱法”这一专业。经历几年的努力,它们为我国流行乐坛培养出了韩红、谭晶等当红巨星。湖南卫视举办的娱乐选秀节目“超女”“快男” 中,四川音乐学院通俗学院的李宇春、何洁、王铮亮等新秀脱颖而出。这一现象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这些成绩不能不说是专业艺术教育在“通俗唱法”教学领域取得成功的良好佐证。但纵观我国当前地方院校的音乐院系课程设置情况,“通俗唱法”的教学现状不能不让人堪忧。一方面,众多学子渴望学习通俗音乐,他们迫切希望考入专业院系,以期学习正确的通俗演唱方法,可学校教学现状却难尽人意。其一,地方院校几乎难觅专职“通俗唱法”教学师资。教师不能教也不愿教通俗,她们后怕学生在演唱方法上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冲突。其二,地方院校教学硬件设施不太完善。其三,在教学软件设施方面,“通俗唱法”教学资源同样倍显匮乏。笔者试图围绕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期望为地方院校中音乐院系开设“通俗唱法”教学提供思路。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一)声乐教学培养模式的误区

我国地方院校的音乐院系声乐教学一直延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精英教学”,声乐人才培养采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学院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在后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后一段时期内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教育战线百废待兴,教学师资匮乏,各地师范类院校急需配备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在这一形势之下,“精英教育”为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目前正在教学岗位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随着高校扩招的铺开,学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局面凸显。“精英教育”模式也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各地方院校纷纷开展了声乐教学工作的教改活动。

与此同时,通俗歌曲由于其特有的美学品格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流派,它的市场前景日益开阔。尽管这一唱法的训练体系依旧有待完善,但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昭示着它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思考。许多关注“通俗唱法”发展的专业人士不遗余力的呼吁将它纳入专业教育范畴。

(二)部分教师培养观念上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的音乐院系声乐师资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大专业或师范类院校。他们自身有着良好的歌唱条件,在学校又接受了系统而专业的声乐技能训练,他们在高校开展声乐教学工作可谓条件得天独厚。但也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桎梏了他们在“通俗唱法”教学上的探讨。

首先,老师们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声乐技术便是专业而规范的,他们拥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因此,教授专业的歌唱技术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次,大部分教师认为“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存在冲突,课后学生过多的喊唱通俗歌曲容易忘掉课堂上所学方法,课余喊叫过多甚至会让声带受到伤害。

另外,“惰性”也是教师拓展教学思路的主要绊脚石。很多教师意识到了“通俗唱法”的发展前景,也认识到了开展“通俗唱法”教学的必要性,但要开展“通俗唱法”教学就意味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毕竟这一唱法的理论还有待在教学中探索,而这种探索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任何成效,这是很多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二、 教学硬件单一

(一)教学设备过于单一

03年国家教委对全国本科高校开展了首轮为期5年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接受评估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地方院校的音乐院系装备了大量多媒体、完善了数码教室建设、装修了舞蹈排练室甚至修葺了小型音乐厅等等。这些教学环境的改善,将大大促进日后教学工作的展开。

但在这次教学硬件升级中,声乐教学的条件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一间房,一台琴,唯一的电声设备便是一台录音机。这些设施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基本足够。但对于在“电器化时代”催生下的“通俗唱法”而言,学生需要借助扩音设备扩大声乐的共鸣和音量,需要有较好的伴奏为其演唱提供支持。同时由于演唱通俗歌曲注重实践表演,它需要一个舞台提供锻炼。而目前这些硬件设施对于“通俗唱法”的教学展开显得过于单一。

(二)教材建设滞后

“通俗唱法”要步入专业化教学轨道,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通俗唱法”指导书籍有:《怎样唱好流行歌曲――通俗唱法基本教程》(VCD、罗洪著)、《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余开基编著)、《宋坤喉腔调压发声法》(宋坤著)、《通俗声乐训练法定位――通俗歌曲演唱秘诀》(唐h著)、《通俗唱法基本教程》(辛赏著)、《通俗唱法基本教程》(愈达著)、《流行唱法新概念》(付林著)、《通俗唱法名师指点》(余竟存著)、《声乐教学艺术――通俗唱法专辑》(声乐教学系列第三辑DVD、马秋华著)、《流行歌手成功指南》(尤静波著)等等。这些教材不约而同的把“通俗唱法”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作为编撰重点。《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编辑了系列适合高考学生演唱的通俗曲目。《流行歌手成功指南》不仅融声乐理论、歌唱语言、嗓音发声训练为一体,更融汇了歌手到明星、流行演唱风格、录音、参赛等章节内容,对通俗唱法学习者具有较好的向导作用。这些教材的出版无疑为“通俗唱法”学习者提供了鲜活的理论依据。但作为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它应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应强调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的均衡发展,应确立其综合化、组合性、体系化的学科特色。通过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歌唱才艺、技能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一套涵盖通俗歌唱生理学、通俗歌唱心理学、通俗歌唱表演学、通俗歌唱美学、通俗作品赏析、通俗作品演唱分析、通俗歌唱理论教学和通俗歌唱分级曲集等内容的专业教材值得期待。

三、教学软件缺失

“通俗唱法”教学进入地方院校尚处探索阶段,如何制定教学方案,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实施教学等一系列课题尚待探索。在一系列问题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而相关课程的设置更直接影响大纲的实施。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文件,它体现着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和要求。它以纲要的形式反映课程的内容、范围、深度、结构和教法。它指导课程授课计划制定和具体教学过程实施,它还是教材选用和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指导依据。

“通俗唱法” 教学要在地方院校得以顺利展开,必须修订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大纲首先应确立“通俗唱法”这一课程的性质。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再次,由于“通俗唱法”在地方院校开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必须认真探讨。

(二)辅助课程的设置

地方院校要开设“通俗唱法”课程,学生的成才定位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在校所学习的课程息息相关。因此,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通俗唱法”专业课程之外,我们可以借鉴目前的音乐学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以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副修等传统课程作为专业基本技能支撑。其次,市场评价体制中,综合艺术表现力往往反映出“通俗唱法”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通俗音乐表演融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艺术特质,适当开设舞蹈、形体、表演课程。再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专业视角,通俗音乐发展史、通俗歌唱理论教学和通俗作品赏析等课程也应该纳入课程选修范围。

四、结语

诚然,“通俗唱法”未能深入地方院校声乐课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社会的更有艺术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囿于文章篇幅及自身知识结构所限,笔者未能全局纵览。但面对众多渴望学习的莘莘学子,笔者企盼“通俗唱法”能步入专业教学范畴。如能引发关注“通俗唱法”教学人士的关注与思考,此心足矣!

参考文献:

[1]郭克俭.二十世纪我国通俗唱法发展构想[J].中国音乐学,2002(4).

[2]郭克俭.通俗唱法教学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2(2).

[3]张丽珍.对高师声乐教学能否引进通俗唱法的思考[J].音乐探索,2006.

[4]尤静波.通俗歌手成功指南[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下一篇:浅析地域性的主奏乐器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