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农村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02 02:21:31

浅谈提高农村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中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育担负着端正学生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本文从分析当前农村中职生思想观念的特点入手,指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把握的针对性、长期性、全面性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中职生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85-02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中职院校则肩负着为农村、农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中职院校的硬体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师生提供了更为便利、舒适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大学和普高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办学环境更为复杂,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思想品德教育是端正学生思想,改造其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正如人们常讲的,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其潜在的作用十分巨大。正因为如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村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新时期农村中职学生思想观念的特点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各类思潮的影响,而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加大和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使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不良思想不断冲击着每个人。就中职学生而言,其多为十六、七岁左右的年轻人,自律意识不强,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思想品行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两级分化严重,缺乏进取精神

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中职生在个人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有所不足,而且有不少学生是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到校学习,仅希望能够拿到一个文凭,因此,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而有的学生则希望能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够为未来就业提供保障,因此学习的热情较高。而中职生两级分化的现实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有所侧重。

1.2 价值观不确定,自我意识模糊

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移动通信等手段的进步,学生更产生心理上的波动,一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挫折,往往不能够正确处理,许多事会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保持心理平衡,出现不良的反映。有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家中父母在外打工,自我约束力不够,来校之初就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些孩子,教师不能有歧视观念,而是要正确看待父母的不易,用爱和关心感化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奋斗精神缺乏,享乐思想泛滥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往往采取躲避策略,学校中不断出现了宅男宅女,他们缺乏进取意识,自信心不足,得过且过,缺乏生活目标。而有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将希望寄托在一夜暴富上面,享乐思想、懒惰思想严重。

2 当前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

正是由于当前中职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新特点,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切实了解学生的问题症结,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1 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使得其思想显现出个体差异的巨大性。而真正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入心入脑,就必须要面对这一差异性,在教育方法的、教育时机、教育手段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实际效果难以让人满意。特别是对于一些思想上的后进生,不能一味地只顾批评,而是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切实找准其问题的根源,而后有针对性的做好疏导工作。而对于那些存在厌学问题的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自信心,则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看到和挖掘自身的特长;如果是丧志,则要与家长相互沟通,采取纪律手段,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其看到问题所在,从而转变错误的思想。

2.2 长期性

中职生的年龄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一两次活动来实现。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树立长期性的观念。一方面是时间上的长期性,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置之不理,要通过长期的教育积累,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要树立长期性,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要为其长远的发展考量,帮助其正确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

2.3 全面性

一是教育手段的全面性。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模式,通过视频、音频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教育主体的全面性。要突出学校、教师、家长的整体性,通过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出现的思想上的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单打一的局面;三是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既要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也要着眼其长远发展,既要突出其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也要突出心理等方面的需求,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 提高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就必须要切实结合农村中职院校的特点,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3.1 从实际出发,突出教育重点

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其未来就业方向,突出思想品德教育重点。一是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突出自信教育、挫折教育、奋斗教育。中职生心理脆弱,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自信心的培养,通过鼓励、激发等手段树立其自信心;挫折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艰苦奋斗教育,就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体现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让学生感受到农民对技术人员的迫切需要,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二是在教育对象方面,要重点做好跟踪教育。要切实了解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准问题发生根源。如对于“宅男宅女”一族,要通过引导其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激发起生活热情,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三是在教育环节方面,要突出关键环节,在重点节日期间、在参与校外活动期间、在进行技能实习期间等等要突出重点教育内容,如在组织技能比赛时,使学生看到自身的长处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

3.2 多方式并用,提高教育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活动,多法并举,突出实效。一是开展学生心理矫治。在校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理专线、心理问题微博等方式拓宽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二是开展个别教育。重点对问题生、屡教不改生、家庭变故生以及特困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不断缩小差生面,并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形成合力,真正全方面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三是拓展专项活动。建立校园网,通过设立论坛、QQ群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校内外的热点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如可以利用节日中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中去,现场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了解市场、企业所需,从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丰富对未来发展的了解,激发学习热情;四是推祟直接管理教育制。发挥班级、班主任的作用,用集体的影响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3.3 多方面努力,形成共管合力

一是学校要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同时要为德育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外聘教授授课,内增教师素质的方法,特别是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学生会的积极作用,提供教育质量;二是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三是家长要密切与学校、教师配合,主动参与到教育工作之中,特别是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教育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发挥班级作用,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体,中职生大多数采取住校形式,因此,构建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用外在的环境转化、感化学生思想,从而使学生的不同情感得到宣泄,释放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3.4 延伸课堂内容,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将教学延伸至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提高个人素质。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要转变以教师为主的方式,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了解学生的真正思想状况,教师从导演变为演员,将讲台让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发言、交流中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共同解决现实问题;二是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敢于扑下身体,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成为良师益友,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为教学提供可靠的指导,使教学有的放矢;三是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提高积极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书本知识。时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细枝末节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结语

总之,面对当前农村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学校、教师、家长必须要给予充分的认识,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待学生多鼓励,少批评,防治结合,多方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真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宛艳丽.新时期中职生思想品德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11):172.

[2] 赖敏仪.新形势下中职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10(2):43-44.

[3] 徐勇.素质教育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施[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8):11.

上一篇: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下一篇:浅谈中学英语课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