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6-02 01:52:35

浅谈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现状有一定的滞后性,改革和创新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变得极为迫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3-01

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技能、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等,也就无从谈起。

一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会计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学的理念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

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 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4.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及基地严重缺乏

由于实践、实训基地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结果是满足不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当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的关键。

2.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方面,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让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一定时期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到教学之中

职业学校必须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人员从业证书,为他们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1.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基地的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

2.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

主要举措有:(1)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2)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3)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在校内建好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写出翔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S].2001

[2]雷灵变.浅谈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浅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双师素质”转型的途径 下一篇:浅谈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