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法指导略谈

时间:2022-06-02 12:25:01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略谈

初上高中,大多数同学可能就听别人说物理是最难学的的科目,一上来对它就产生了畏难心理。也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初中物理学得不错,高中物理肯定没问题的”,这样想也是要出问题了,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各学科中成绩分化最严重的,有许多同学在高中继续沿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结果成绩却很不理想。就是至今还有很多高年级的同学在说“我觉得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这些究竟原因何在呢?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一、高、初中物理的区别

初中物理要求我们记忆的东西比较多,高中物理则要求我们理解的成分更多,并且是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特别是高中物理中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初中物理要求我们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性思维。

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

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2)注意运用图象: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实际运动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二、注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1、学习物理的习惯

课前预习主动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

(1)有目的性预习。进行课前预习,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作大致了解,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2)有目的性听课。带着重点、难点和疑点听课。留意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3)及时复习。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要有如下的五点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5)解决疑难。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6)系统总结。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2、认识自己,扫清物理学习的一些障碍

(1)思维定势

有些同学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将自己的经验或见解原封不动地用在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形成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干扰和影响,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或理解。

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马拉车,车向前运动;马不拉车,车就停止运动。由此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对吗?

分析:这个例子是最典型的。不少同学总是想不通:事实就是这样,难道不对吗?实际上,这句话是错误的。马拉车,车向前运动,车受到了马对它的拉力作用。此时车在水平方向除受到马对它的拉力作用外,还受到地面对车的阻力作用。当撤去拉力后,会发现车并不立即停下来,而是通过一段路程后才停止运动(如果阻力较小,则运动的路程就比较长),其原因是,车在阻力作用下速度会越来越小,最终停止。如果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当马不拉车时,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车的运动并没有力去维持。所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可见,本例的错误是表面上只看到拉力的作用,而这种现象的实质则是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是生活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影响。

在物理学习中还有很多因思维定势而造成的障碍,大家想想还有哪些?

(2)缺乏联想

物理是源于生活的学科,描述某个概念、某种规律,同学们应该在脑海中创设物理情景,把自己置身其中。

(3)忽视实验

物理是源于实验的学科,但常常有同学做完分组实验后,还不知道实验目的何在,身边同学做,依样画葫芦就算,这样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要清楚研究什么,研究过程学到什么,最后得到什么结论,缺一不可。

(4)忽略知识联系与比较

忽略物理知识联系的同学往往是被动学习的,只顾听,不思考,物理知识往往是有关联的,力与运动的必然关系,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等。每学完一个知识点,细想这个知识点与曾经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联或有什么区别,以防混淆。多思考,才有收获。

上一篇: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低效”误区有妙法 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创新性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