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分析

时间:2022-06-02 12:07:29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分析

摘要:本文探讨了顺应文化语境对英语和汉语动物习语翻译的实例,包括直译和意译,指出翻译策略以顺应文化语境的翻译方法。同时,翻译语言的结构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文化语境;动物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10―02

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的形象往往是人们借以抒发自己感受和情感的寄托。动物习语在悠久的语言文化中慢慢沉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在动物习语中有的含蓄、形象、幽默,有的优雅、犀利、生动。人们通常利用这些动物习语,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形象地表达出来,寓意深刻,生动活泼。为了使人们在交际中能够对动物习语进行正确、有效的翻译,避免语言信息的丢失,掌握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动物习语的翻译原则

严复先生的“信,达,雅”是翻译理论的三大原则,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当然,这三个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定位让译者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根据不同语言风格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三个原则是严复先生翻译的一般原则,对于不同种类的语言风格,就当应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则。在“信,达、雅”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原则:语义等值原则、保留文化原则、用词选词原则和美学原则。

1.语义等值原则

语义尽可能接近的同行,不多不少,无位错,没有歧义并忠实于原文,这是每个译者的第一原则,并且遵循任何一种风格的翻译,动物习语的翻译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动物习语的翻译中,译者即便没有任何错误的理解和表达,也无法与原文的语义信息翻译完全相同,但应当尽量接近原始语义。有一种动物习语在英语中是“Go to law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中国译者非常容易想到相似的成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翻译也很同意这个方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并推动归化,然而读者看到这类翻译中的中国谚语很熟悉,作为翻译如“说曹操,曹操就到”,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至少会觉得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此外,英语和汉语的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

2.保留文化原则

保留民族文化词语,原文在没有习语的情况下,很难反映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背景的丰富内涵的深层含义。人们在动物习语的英汉翻译中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内涵,以为通过词的表面意思可以将习语翻译成等值的语义,因而使得翻译过来的词语不仅丧失了其真正的语义,而且还扭曲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在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重视语言所表现的民族文化的内涵。例如:The angel and the dragon mother.在这个句子中的“dragon”,当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将西方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在翻译时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感情的色彩,译为:天使般的孩子恶龙般的妈妈。

3.用词选词原则

在习语翻译中,所使用的词要简练、恰当,使语言翻译的得体、规范,符合语言习惯的词要优先选择、适当搭配,使语义表达明确。如果只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就是死译,不仅语句不顺畅,也会影响语义。除此之外,在翻译中措辞也要工整、流畅。例如:“to cast pearl before swine”,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翻译成“把珍珠放在猪面前”,这样不仅使语言缺乏美感,也没有将真正的语义表现出来。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的语义是对等的,所以将其译为“对牛弹琴”,更为恰当和贴切。

4.美学原则

动物习语的翻译应力求做到字的对称性。在语法方面,动物习语是归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内的。郭沫若先生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地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以超过原作”。因此,我们在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中,要将目标语言的原始之美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如:“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rope paper tiger.”翻译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slimmer.”翻译为:一燕不成夏。因此,翻译是对称美的化身,动物习语的美学,将使我们的翻译达到美学原则。

二、文化语境与顺应论

1.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的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ovowskil(1923)提出的。文化语境是指文本中的人物所处的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物质和精神。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顺应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了能够相互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要将语言、信仰和思维方式与文化语境联系起来。习语的翻译也不例外。因为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何在习语的翻译中再现习语的原始文化意象,发现我国和西方文化的文化差异,实现对习语的翻译目的,是习语翻译的关键。

2.顺应论

Versehueren在1999的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e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这篇著作中,他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用学。根据他的观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选择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的使用寿命。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三、文化语境顺应与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

1.意译与文化语境顺应

如果动物图像仅用于原习语,那么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形象是不同的,不但不能正确传达意义,甚至会导致目标语读者的误解。在这个只有原始的动物形象的时候,就要采用意译。“A lion in the War”在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中,通常指的是狮子,但是因为西方文化的“狮子”的引申意义与中国文化中的“老虎”寓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这句话翻译成“拦路虎”。

2.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化语境的顺应

根据动物习语翻译的目标语言,读者定位语言中对语言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包括选择语言的结构、语言的风格和语言的表达方法,选择出适当的、顺应的目标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对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在语言动态结构的选择上应具有顺应性。大多数中国读者接受的语言形式是四字结构,四字结构具有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和表达顺畅的特点。词或句子结构本身,在阅读起来不但音韵优美,而且畅快淋漓。由于中国四字结构的重要并且特殊的地位,在汉语言文字的结构中,无论从语义角度或语句形式,都不可忽视民族特色。因此,在动物习语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发挥目的语言的优势,灵活运用汉语的四字结构。

四、总结

在动物习语的翻译上,不仅要基于对动物习语的翻译原则,还要遵循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而将动物习语更具体地、更准确地翻译出来,避免误解和曲解。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同水平的意识继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习语的翻译中,我们要克服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动物习语的特点,让双方通过交流来了解彼此的文化,将动物习语作为一个文化习俗的窗口,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肖依虎.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3]董淑懿.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0(20).

[4]印晓红.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重庆大学学报,2001(01).

[5]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05).

上一篇:痰热清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肺炎临床... 下一篇: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