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时间:2022-06-01 10:51:22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在线学习环境是网络或者远程学习者自我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平台,其设计与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在线学习的质量。为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设计出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成为广大网络教育者与研究者努力研究的方向。然而,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与研究从最初的以网络软件技术与交流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到后面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设计,再到后来的集合技术与教学原理的综合性网络环境的设计,或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或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却很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尤其忽视了对学生在线学习环境的连续性体验与归属感、社区感以及身份感等情感体验支撑。事实上,这些情感支撑的有无与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在线学习的质量,而且会影响网络教育的效果。然而,地方感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可以是体验、信仰、情感或者某种经历,为在线学习环境的情感体验与支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整合在线学习环境与地方感,提出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与特点,最后分析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六大要素及其设计策略。

一、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内涵

(一)地方感

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概念来源于地理学,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1]唐跃文指出,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和机构忠实等研究领域。[2]张中华等认为,地方感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如激发起的情感、兴奋、欢快或者愉悦的心情等所构成的对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包含地方精神和地方依附。[3]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地方感至少涵盖两个因素:一是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某个旅游景点,地理场所,抑或某种特定的环境,比如社区;二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地方感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是体验、信仰、情感或者某种经历。当这种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或者环境指向在线学习环境时,学习者与该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Catherine McLoughlin&Ron Oliver(2000)在创造自我导向、所有权以及合作的任务中指出,为了固有的社区成员,地方感对于身份和归属感而言至关重要。[4]Marrett & Harvey(2001)认为,社区感来自共同身份感、]讲感或者价值感。[5]Fontaine(2002)强调关注学习而不是让技术影响课程结构与过程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培养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远程存在感”。[6]Agger-Gupta(2002)给我们描述了学习者在没有合适的指导下,因缺乏地方性而出现迷惑,感情寄托错位,甚至是沮丧的问题。[7]Alfred P. Rovai(2002)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学习社区的概念应用于虚拟课堂需要考虑如何最好地设计和实施在线课程,从而培养地理分隔的学习者之间的社区[8]。Brook & Oliver(2003)认为,为了最优化学习质量,在线学习社区需要地方感。[9]Keough(2005)强调,作为在线学习环境的课程设计者和促进者,需要记住学习过程的关系价值,并建议一种更加“亲密的方式”操作。[10]Alfred P. Rovai &Hope M. Jordan(2004)利用因果实验设计,检测了传统学习、混合学习以及完全的在线高等教育学习环境中的社区感关系。[11]纽卡斯尔大学教与学中心的Maria Northcote(2008)指出,学生在在线学习环境中自我定位有时难以引航,难以知道且分辨出自己在所处社区成员中的位置。[12]她认为分析在线学习空间,以及探索在线学习,身份和归属感的概念是有必要的,并且为课程设计者和在线教师培养与刻画学生在线学习环境强大地方感提出了六点建议。

国内对地方感的研究颇为丰富,然而针对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研究还不多。

(三)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处于在线学习环境的体验、信仰与情感,以及忠诚度。它主要包含两个维度:在线学习环境认同和在线学习环境依赖。在线学习环境认同就是学习者对在线学习环境的依恋,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从而赢得归属感,它属于一种情感性依赖。而在线学习环境依赖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学习者与在线学习环境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赖。

二、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特征

(一)独特性

独特性主要是指,与其他学习环境(学校真实课堂)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征。这些特征为在线学习环境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与个性。好比北京故宫、洛阳龙门石窟、湖北武当山等,这些风景名胜具有很强的独特精神,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感。这种地方感对许多没有直接网络学习经验的人而言,具有重大而独特的意义。

(二)人性化

为了培养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在线环境设计者需要考虑该环境的美观,同时,能够根据学习者个人的学习习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与习惯,尽可能地方便学习者,既能满足学习者对在线学习环境的功能性依赖,又能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非技术设计,都必须意识到它们是围绕学习者的需求而展开的。

(三)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得到他人或者团队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情感体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层次需要理论”,其中,它指出人们只有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才能“自我实现”。为了在线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在线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一种归属感。然而,这种环境地方感,能够让学生消除自己所处学习环境的孤独和寂寞感,获得一种安全感与落实感,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

(四)连续性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学习者对这种环境日积月累的积聚过程。当学习者对学习环境逐渐产生情感依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以及集体归属感,才能成为在线学习环境的“回头客”。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产生功能性依赖。当这种地方感建立以后,学习者才会持续地进行投入学习。

三、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六大要素

(一)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构成要素

Maria Northcote在考虑以往在线学习设计的文献建议,考虑到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在线学习情境的反应的基础上,为促进课程设计者和在线教师培养以及刻画学生更强烈的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而提出六点建议。这六点建议分别是:人性化、学生贡献、图像工具、指导结构、教师临场、社会化。它们构成了创建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六个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要素

(二)各大要素分析

1.人性化

总体而言,人性化强调如何确保在线学习环境包含归属感、社区感以及不拘礼节感,从而在学习环境中培养一个更加受欢迎的界面。[13]然而,许多这样的交互并没有很自然地发生。学习者在界面浏览过程中出现迷航现象。这时他们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以帮助继续学习。例如:课程设计者可以提供给学生个人联系方式。而且这对在线学习的开始阶段尤其重要。Paxton(2003)建议,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的学习空间需要在一门在线课程中包含如下一些因素:(1)尊重;(2)合作与协作的信念;(3)激情理解;(4)信任和真实性;(5)乐观;(6)意向性。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人性的一面,并鼓励学生这样做。[14]

2.社会化

社会化指的是继承与传播规范、风俗以及思想意识的过程。它使个人具备必要的技能和习惯,从而参与自己所处的社会。[15]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教化是跟教育类似的,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内化就是个人将这些整体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内部建构与消化。

在线学习设计中,社会化应该是核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从教化角度上讲,在线学习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维度的交互活动,比如: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以及教师、学生和在线学习环境之外的交互等等。从个人内化角度上讲,在线学习者需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当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找到归属感,从而对在线学习环境产生认同和依赖。因此,在线学习环境的社会化促进学习者确定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地方感。

3.学生贡献

在线学习环境的学生贡献,就是需要学生将自己创造的资源、心得体会,以及一些内隐的知识与其他学习者,甚至指导者进行分享。分享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贡献精神;二是尊重与评价其他人的共享。针对第一点,在线学习设计者需要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分享的活动,让学习者之间进行思想与语言的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尊重与评价其他人的共享需要设计者精心设计评估活动与评估标准。评估应该是多样化,包括教师评估、专家评估以及同伴评估。前两者与传统课堂的评价类似,只是在线学习环境中,技术支持作用更大。然而同伴评估,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估活动,需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因此,在线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贡献自己创造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当他们的努力得到其他在线参与者的理解与回应的时候,就能够培养一种在线环境的所有感并且得到肯定。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注意到在线课程的地方感,同时也能够在开发这种环境中起着一定的作用。[16]

4.教师临场

教师临场(或教学临场)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如Tom Bennett(2010)所认为,教师临场描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反应。[17]实际上,教师临场的程度深浅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对话与交流的亲密程度。Edward Brady& Douglas Bedient(2003)认为,教师临场必须依赖作为交流过程中主要部分的有效反馈。[18]Dorit Sasson(2008)认为,激励学生学习,就是教师如何运用教师临场和学生进行“]说”。[19]与此同时,他认为,教师临场和教授学术内容同样重要,它真正关乎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

在线学习环境因教师与学生真实见面的机会远远低于传统课堂环境,而更加需要建立教师临场,以便在线环境中的教师在学习者迷航,或者出现失落感与无助感时提供帮助与支持。因此,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临场建立尤其重要。Bender(2003)认为,教师与每位在线学生的接触被认为是一种培养在线环境中有目标的教师临场的有效方式。[20]Paula Jones等利用Garrison等人开发的“探究社区”模式检验网络课程的教学临场属性得出无论:引导视频能够促进建立指导者与学生的教学临场。[21]Tom Bennett(2010)给出培养教师临场的六点建议:[22]

(1)拥有重要地位。

(2)行动端庄。

(3)有条理地准备课程。

(4)尽可能淡定,行动自信。

(5)奖惩公平、一致以及严格。

(6)保持耐心。

5.图像工具

在线学习环境中,图像工具比文字更加吸引学习者的[球。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设计的图像更加让学习者留恋。因此,有效的在线学习中,图像工具的设计至关重要。这些图像工具可以是图表、图片,也可以是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视频以及幻灯片等等。McVay Lynch(2002)认为,图片无论是静止或者其他,能够提供指导,提供帮助导航,理解以及解释,能够创造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23]

在线环境设计者,需要考虑图像元素的位置、色彩以及使用这些图像元素。设计时,需要思考它们能不能促进在线学习环境的地方感。

6.指导结构

指导结构好比路标,指引学生者穿梭于在线学习环境当中,有助于培养地方感。Northcote(2008)认为,为学习者提供课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能够培养地方感。这种指导包括简单的文字或者图形,学期计划、在线学习者建议清单等等。它们无需是线性的,但是必须站在整个课程设计的高度。

四、结束语

与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相比,在线学习环境因其地理意义的缺失而导致学习环境缺乏氛围,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在线学习环境中引入地方感,能为学习者提供归属感与自我身份认同感,让他们能够积极地使用在线学习环境,投入学习活动。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框架模型为创建与培养该环境的地方感提供参考模型,同时也为在线课程与环境的设计者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Steele.F.The sense of place[M].Boston:CBI Publising,1981.

[2] 唐跃文.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22): 70-77.

[3] 张中华,张沛,王兴中.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01(29):141-146.

[4] Catherine McLoughlin&Ron Oliver.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cultural inclusivity:A case study of indigenous online learning attertiary level[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16(1):58-72.

[5] Marrett, C., & Harvey, C.(2001). Getting the systems right:Exper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In E.J.Burge &M.Haughey (Eds.), Using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pp.38-74).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Falmer.

[6] Fontaine,G. (2002). Presence in ″Teleland″. In K. E. Rudestam& J. Schoenholtz-Read (Eds.), Handbook of online learning: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training (pp. 29-52).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7] Ager-Gupta, D. (2002). Uncertain frontiers: Exploring ethicaldimensions of online learning. In K.Rudestam & J.Schoenholtz-Read (Eds.), Handbook of online learning: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training (pp.125-148). Thousand Oaks, CA: Sage.

[8] Alfred P.Rovai(2002).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 aDistance. Rovai, A. P. (2002). 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a Distance.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Distance Learning, 3(1).

[9] Brook, C., & Oliver, R. (2003).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Investigating a design framework.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Technology,19(2),139-160. http://www.ascilite.org.au/ajet/ajet19/brook.html.assessed,2011-11-23.

[10] Keough,M.(2005).Relationships not technology are the keys toonline learn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Biennial Conferenceof th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1] Alfred P.Rovai &Hope M.Jordan. Blended Learning and Senseof Commun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al and fullyonline graduate course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4,02(05):1-13.

[12][13][16] Northcote,M.(2008).Sense of place in online learningenvironments[DB/OL].In Hello?选Where are you in the landscape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Proceedings ascilite Melbourne 2008.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melbourne08/procs/northcote.pdf.Assessed,2011-11-23.

[14] Paxton, P. (2003, November 4-7).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invitation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DUCAUSE 2003:Balancing opportunities, expectations,and resources, Anaheim, California.

[15] Wikipedia.Socialization[D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Assessed.2011-11-28.

[17][22] Tom Bennett. The myth of teacher presence[DB/Ol].

http://newteachers.tes.co.uk/news/myth-teacher-presence/45620.Assessed,2011-11-28.

[18] Edward Brady & Douglas Bedient(2003). The Effects of Teacher Presenc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DB/ OL].5th Annual WebCT User Conference.http://www.ega.edu/facweb/irp/Surveysandreports/WebCTConference2003/papersfromconference/Brady.pdf.Assessed,2011-11-29.

[19] Dorit Sasson(2008). Using Teacher Presence to Motivate Students[DB/OL].http://doritsasson.suite101.com/using-teacher-presence-to-motivate-students-a85350#ixzz1f0qXFSd4 Assessed,2011-11-19.

[20] Bender,T.(2003). Discussion-based onlin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heory, practice, and assessment. Sterling, Va: Stylus Pub.

[21] Paula Jones,Kim Naugle&MaryAnn Kolloff(2008).Teacher Presence: Using Introductory Videos in Online and Hybrid Course[DB/ OL].http://www.learningsolutionsmag.com/articles/107/teacher- presence-using-introductory-videos-in-online-and-hybrid- courses.Assessed,2011-11-29.

[23] McVay Lynch, M. (2002). The online educator: A guide to creating the virtual classroom[M].London:RoutledgeFalmer.

上一篇:基于校园网的流媒体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导课·设疑·评价·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