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的海洋强国梦

时间:2022-06-01 10:40:28

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的海洋强国梦

2013年4月16日,中国国防部了自1998年以来的第8部国防白皮书。这也是我国首次专题型国防白皮书,白皮书名称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在这份白皮书中,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予以了引人注目的阐述。它指出,中国人民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向远海,开展海外行动,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是人民的重要职责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来看,从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需求来讲,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白皮书中的海洋意识,正是我们海洋强国梦的又一体现。

海权之殇:中国的辉煌与苦难

远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经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海洋见证了一个个强权的兴盛与衰败。到了19世纪末,那位奠定了现代海权理论根基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在其著名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提出,“所有国家的兴衰,决定因素在于海洋控制”。相隔两千年的两位智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诉说着同一个论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海洋在那些有着雄心壮志的国家心目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海权,于中华民族而言,曾经是那么接近,又曾经是那么遥远。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做出这样一个论断,他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关系”的国家。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来看,黑格尔的这个判断应该说是谨慎务实的。一方面,他看到了中国在海洋文化上有过的辉煌,但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对海洋的漠视。

作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同陆权与海权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其先进文化、繁荣经济不仅吸引着万邦来朝,更向海外持续散发着影响。从唐朝晚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开始出现新的海洋特征,传统封闭的内陆帝国运行模式出现变化,呈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到了宋代,海上贸易急剧增加,在东南沿海出现一批闪耀世界的港口城市。例如,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的泉州汇集了各国商人,贸易繁荣,一到夜晚,无数油灯和火把能把夜空照亮得如同白昼,后被马克・波罗惊誉为“光明之城”。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在造船技术和海上定向技术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也加速了封建王朝海上力量的发展。公元1279年,一场决定南宋王朝命运的战役就发生在海上。以内陆骑兵见长的蒙古大军,依靠投降或招募的汉族军队为主力,同苦苦支撑的南宋王朝在崖山一带海面展开了决定性海上会战。据史书记载,双方投入战舰3000余艘,可以说是中国战争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海上战役。然而,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一向在海洋经略上颇有建树的南宋王朝最终惨败,10余万军民投海殉国,悲哉壮哉。

到了元朝,征服了半个陆上世界的元朝军队,将目光投向海洋。元帝忽必烈试图从海上攻陷日本。他先后两次派出庞大舰队,运载大军进逼日本沿岸。然而,天公不作美,元朝海军两次均被突如其来的飓风摧毁,又惊又喜的日本将这一奇迹归功于“神风”。面对大洋,元军只能仰空长叹。

明朝是中国古代海权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一阶段,不仅造船技术大获进步,更重要的是,封建王朝将强大的海军第一次派遣到遥远海域。从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两万多人和上百艘舰船,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异邦无不为华夏之强盛所震撼。虽然历史上对郑和下西洋的动机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支在当时无出其右的庞大舰队,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显赫的一笔。

然后,历史在这里和中华民族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郑和结束最后一次远航后,这支庞大的船队就被凿沉了。在1422年,明宣宗颁发严厉的禁海令,海上贸易立即急转直下,严重损害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也让刚刚走到巅峰的中国封建海权迅速跌落,以至于倭寇长期肆掠沿海省份。失去了海上进攻的意识,封闭的大陆帝国就只能在陆地上勉力应对来自海洋的威胁。到了明朝后期,被内陆农民起义和辽东后金军队扰得不得安宁的明王朝,更无力、也无心经略海洋。也正是在17世纪初,西方强国从海上来到了中国。荷兰人依靠强取豪夺,占据了宝岛台湾,开始了殖民统治。直至明末清初,郑成功从海上发动进攻,。之后施琅又从海上帮助清王朝攻陷了郑氏台湾,统一了全国,也算是给封建时期的中国海权画上了一个看上去比较华丽的句号。

然而,此时世界文明的重心已然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工业革命刺激下的欧洲列强,在强大的军事科技支撑下,发展成为同封建王朝旧式海军有着天壤之别的新兴海上力量。新海权的兴起,对那些仍然沉迷于老式装备的旧帝国构成了致命的打击。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一个有着4亿人口、80余万常备军的庞大帝国,被远渡重洋、投入兵力不足3万的英国打得遍体鳞伤。英军进攻虎门、广州时,“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沙泥,轰击不能及远”。前线官员在给皇帝的奏折指出,清军船小炮少,英军船大炮多,“我船用之于缉捕则有余,用之于攻夷则不足”。在西方海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不仅老装备、老战法无法奏效,清军心理上也迅速瓦解。这一幕在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度出现,英法联军直逼京师,万园之园毁于一旦。试图重振旗鼓的,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之下,投入巨资,迅速建立起一支被称为亚洲第一的新式海军―北洋水师。但是,腐朽的统治和陈旧的思想根本无法成为御敌的中坚。甲午之战让中国封建王朝的海权之梦彻底粉碎,春帆楼上签署的《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更让海权之殇刻骨铭心。从此,中国的海军,再也没有走向远洋的决心和机遇。

中国海权的复兴:建设海洋强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海军迎来了新的发展道路。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海权意识淡薄,加上内外政策的需要,中国海军一直扮演着近海防卫的角色,在吨位、装备上都处于落后状态。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日趋重视,争夺海上资源对任何临海国家来说都无法回避。中国虽然有着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上国土,但是由于缺乏一支足以捍卫这一广袤领土的强大海军,周边邻国对中国的海上领土和海洋资源进行了裸的公开掠夺。不仅如此,美国重返亚洲,将战略矛头直指崛起的中国,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布局中国周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对海军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励精图治,一批批新式战舰不断加入现役,显著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并推动海军从黄水海军逐步走向蓝水海军。2002年5月,中国海军编队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将在世界上扮演更为活跃的角色。2007年以来,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共组织远海训练近20批90多艘次。2008年12月~2012年12月,中国海军在亚丁湾遂行反海盗任务,共派出13批34艘次舰艇。中国海军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次数越来越多,表现越来越好。此外,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出现,让中华民族数十年的航母梦得以真正实现。这一事件不仅在我军装备发展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更在全国民众中掀起了航母热,充分显示了中国民众对国家大力发展海军的热切期盼和高度认同。在2012年召开的十上,国家领导人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而在十后5个月内,连续两次视察海军部队,向国内外释放出强烈的信号。

可以说,新版国防白皮书中对海军建设的描述,是新时期中国“海洋强国”理念的进一步延伸。相比较于以往的谨慎用词,此次白皮书对海军力量建设目标的陈述,透露出一种大国的自信。它将海军称为“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在海军的建设和使用上,白皮书传递出以下三条主要信息:

积极维护海外利益

白皮书在第四部分“维护海外利益”章节中称:“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能源资源、海上战略通道以及海外公民、法人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开展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应急救援等海外行动,成为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方式。”这也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公开提出“海外利益”。它表明,随着国家利益在世界的延伸,中国海军被赋予了在海外维护国家和公民利益的新职责,这也将成为牵引海军发展的重要内容。

坚决捍卫海洋权益

此次白皮书的,正值中国同周边国家在海洋权益上角力的特殊时期。白皮书里明确提及“中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有的国家深化亚太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存在,频繁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个别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上采取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日本在问题上制造事端。”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成为白皮书唯一一个被公开点名批评的国家,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巧合”的是,就在白皮书之后不久,南海舰队便于4月17日在附近海域执行巡航。熟悉历史的人不会忘记,1895年的4月17日,正是《马关条约》签订的耻辱日。这一举动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那就是:新时期的中国海军决不允许历史重演。

着力提高三种能力

白皮书中指出,海军建设要提高三种能力,第一是提高远海机动作战能力,第二是提高远海合作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第三是提高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这三种能力需求,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国海军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

其一,中国海军的建军目标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甚至全球行动能力的蓝水海军,正如国防白皮书所指出的那样,海军在远海的训练,次数会更多,强度会更高,将成为常态化。包括中国建造的航空母舰,也是为未来的海军战略服务的。

其二,中国海军将不断走出国门,为维护国家利益,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坐视自己国家的公民、海外利益受损,而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将是履行这一使命的重要保证。

其三,尽管白皮书强调中国海军实行近海防御战略,但中国海军已不再满足于作为单纯的防御性力量,而寻求成为具有强大进攻能力、战略上更积极主动的作战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敌国的有效威慑和反击。

如今的中国海军,不仅是国家防御的重要盾牌,更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之矛,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各国媒体热议中国海权

作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大国,中国海军的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并持续引发世界的广泛关注。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国军队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尤其是突出“能打仗、打胜仗”精神和执行能力的培育,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媒体乘势将中国描述为“烦躁不安的扩张主义者”,以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可以看到,不少国家在看待中国海军发展这一问题上,要么出于双方利益斗争原因,持敌视态度,要么是因为习惯佩戴有色眼镜,也对中国抱有怀疑或猜测。

此次白皮书之后,立即引发了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不同解读。美国著名智库“传统基金会”网站在4月18日就刊文指出,中国的这份白皮书“预示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和领导地位受到了中国的挑战”。文章认为,中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而由于美国目前正在大步重返亚洲,同中国在叙利亚、伊朗、朝鲜半岛、中国东海和南海等问题上常常争执不下,因此未来中国将对美国的战略构成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美国海军是维持美国海洋安全网络的重要基石。在美国眼里,中国海军如能突破层层岛链的封锁,必将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权构成重大挑战,从而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和影响。英国《卫报》则认为,中国在这份白皮书中不加掩饰地对美国进行了批评。美国的所谓“再平衡”策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强化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加强美国的军事存在,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这一战略部署自然会引发中国的反感和警惕。对中国海军发展一直忧心忡忡的印度,认为白皮书证实了中国正在努力建造一直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印度新德里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战略研究者C・拉贾・莫汉在4月18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海军将朝着具备远征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在中国的军事战略中,海军作为一种灵活的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的国防专家山姆-罗赫芬认为,中国海军发展呈现出令人深思的趋势。他分析说,近几年中国水面大型作战舰艇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新型驱逐舰不断涌现,尤其是舰队防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与之相比,潜艇部队则相对平稳,技术水平和装备数量似乎并没有同步增长。罗赫芬认为这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军事分析家都认为,中国在致力于打造“反介入”能力,这一战略旨在使其对手丧失在中国附近海域行动的能力。而一般来说,要成功实行“反介入”战略,中国必须拥有更多先进的反舰导弹、攻击机和潜艇,而不是大型水面战舰。他认为,从中国海上武器发展的侧重点来看,似乎与“反介入”战略并不完全配套。他的结论是,中国这样做,很可能是在同时打造近海反介入与远洋战力,实现攻防兼备。这一特点也体现了对自身整体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一种自信。

中国白皮书中凸显的海洋意识,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日本的不满。据报道,日本官房副长官世耕弘成在白皮书的4月16日下午出席记者会时,表示已就中国国防白皮书中所指“日本在问题上制造事端”一事,向中方提出了强烈抗议。同日,日本外务省中国及蒙古课课长石川浩司在外务省召见中国驻日大使馆参赞,就中方关于的用辞提出抗议。日本海上自卫队幕僚长河野克俊在出席记者会时,对中国国防白皮书显示将加强海洋活动一事表示,“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扩大,将关注中国海军会根据白皮书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韩联社评论就此则判断,在海洋纷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新版国防白皮书如此强调维护海洋权益,预示着中国今后将采取“更具有攻击性”的对外政策。

诚如我国防白皮书所言,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这也是中国建设和使用武装力量的根本原则。要真正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强盛的远洋海军,这是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确立的战略目标,绝不会因其他国家的意见而改变。

上一篇:水利水电中基粉喷搅拌桩连续墙技术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践行新时期“诸城精神”做人民满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