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语文 以读为本

时间:2022-06-01 09:06:04

魅力语文 以读为本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靠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么读作为一种最根本、最经常的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中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一、创设读的氛围

我们来赏析一下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落花生》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孙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落华生”三个字,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学生猜测之后,老师说:“落华生是作家的作家笔名,真名叫许地山。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中就悬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胃口吊起来了,学生纷纷打开书,专心致志的读起来。

一位老师在教学完《天安门广场》之后,为了让学生积累内化一些优美的句段,他对学生说:“同学们,夜色下的天安门广场如此美丽。多数学生也会背了。那么大家能把它默出来吗?我们来比一下看哪些同学不看书把它默出来,看谁默写的错误最少。”老师话音未落,下面已有不少同学偷偷看起了书。老师故意叫大家把书收起来。许多同学纷纷叫道:“老师,求求您了,就让我们看一会儿吧。”老师窃喜,却不露声色,等了一会儿才装着无奈说:“好吧,不过,只能看五分钟。”

除了设计悬念,巧用活动比赛以外,老师还可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引语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还可借助多媒体,通过音画、录像等来刺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产生强烈地读的冲动。

二、丰富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丰富读的形式。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换,单一的读书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丰富的形式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轮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练读、齐读、看图读;巩固提高中的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读的兴趣。不同的教学内容,读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像哲理性、思辨性较强的语段,就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一般用默读;要激发学生情感时,就要通过范读、配乐读、引读等来激情导趣;当要借助读来渲染气氛感化学生时就应齐读;文中人物对话较多,情感较浓,就可分角色读;教学古诗文时则适宜摇头晃脑的吟读。

三、渗透读的指导

学生读书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多读多练,但在阅读实践的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怎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呢?我们还是剖析几位老师的教学片段来看看该如何指导吧。

1,质疑问难,读中感悟。还是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教学片段。有学生提问:“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应是常来。老师当即表示:现在你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有了不得的进步了。并将这句话投影出示,告诉学生,就这句话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与激励下,学生连续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

――为什么父亲偏偏在收获节来?

――家人总在一起的,父亲怎么一个人住在外边?……

老师随即点拨说,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的能力。我们读书时,对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读到关键处抓住不放,多追问几个“为什么”。

孙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研读关键句段,在读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暗合了古人的“读书须有疑”、“从疑而悟”的阅读传统。

2,巧妙评价,鼓励激趣。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杂草有气无力的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谁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声音仍很大,这么大,能算完了吗?(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这段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教师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如何去读,而学生于轻松风趣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懂得了该如何去理解有气无力,读好杂草的话。可谓大教无痕。

3,妙设情境,融情入文。一位老师在教学《海燕》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海燕飞越苍茫大海过程中所付出的艰难努力。老师让学生张开双臂对同学们说:“孩子们,现在我们就是海燕,让我们张开双翅飞起来吧。”学生们用双臂模拟海燕的翅膀在教室里“飞翔”了起来。不一会就有许多孩子感到手臂发酸放下了双臂。老师说:“同学们‘飞’了这一会儿就感到累了,那海燕要飞越的可是茫茫的大海呀,它该是如何的累呀。同学们能把这种累的感觉读出来吗?”这位老师也没有刻意的指导,而是巧妙的设置情境,把情境带入文本,学生自然读的入情入境,情真意切。

有人说,书是学生读懂的而非教师讲懂的,这话不无道理。靠老师讲懂的,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学生读懂的,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设计不同的读的形式,渗透读的指导,真正让学生把书读通、读懂、读好、读薄,诚如此阅读教学方能高效低耗、简约明了,诚如此,方能彰显语文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江都市浦头中心小学)

上一篇:建设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