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01 05:43: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本质属性,并基于基本属性要求对信用风险评估研究中所用到过的衡量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之后从波动性分析角度分析离散型衡量标准的波动程度,最后对各衡量标准的优劣做出总结说明,证明信用风险度较之其它的衡量标准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用风险评估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 违约风险 弹性系数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简单来讲,系统的输入是影响信用风险的各因素,系统的输出是风险评估最终量化的结果,系统的中间处理模块是由输入与输出之间寻找到的最佳映射关系。信用风险的衡量标准作为输出端,既决定了信用风险评估结果的可用性,影响着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指标的选择,同时又反映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目的。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信用风险的衡量标准是信贷资金安全系数不确定性的度量尺度,客观的反映信贷资金形成呆账的可能性。典型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包括:企业违约与否、企业违约概率、贷款风险度、信用风险度。这些衡量标准是否能够满足信用风险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论证了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比较评述了各典型标准的特性,并着重分析其波动性,最终给出比较研究结果,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本质属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作为信用风险的测算尺度,要求它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信用风险的暴露程度,因此,信用风险衡量标准需要与信用风险的内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了达到这种一致性,客观上要求衡量标准具备一些基本的属性,这些基本属性也是评价与选择衡量标准的判别依据(于立勇,2007)。

直接性。直接性要求信用风险衡量标准能够直接、准确地反映信用风险的实质,即信贷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或信贷资金形成呆账的可能性。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涵的本质要求,也是信用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

连续性。信用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不确定的,信用风险的取值应该满足随机分布。这就要求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取值应该具有连续性,两个或者仅有有限个离散取值的衡量标准不能体现信用风险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现象的基本特征,在实务中也无法区分具有不同风险暴露程度的贷款业务。

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是对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可验证性要求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在风险损失后应该可以验证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相对性。信用风险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风险,任何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都应当是相对特定贷款方式而言的。信用风险的相对性决定了其衡量标准的相对性属性。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贷款方式越来越丰富,对贷款方式不加以区分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是不科学、不完善的。

典型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特性分析

(一)贷款企业违约与否

信用风险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用数学语言可以抽象的描述为:信用风险发生是违约风险发生的充分条件;违约风险发生是信用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两者之间是不完全等价的,因此,从企业违约的角度衡量信用风险是对信用风险的一种曲解,是不符合直接性这一衡量标准的基本属性的。

以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作为衡量标准的信用风险评估也不能有效区分具有不同风险暴露程度的贷款业务,不具备相对性。同时,由于其评估结果只有“是”与“否”两种取值,不具备连续性,因此不能充分体现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基于贷款企业违约与否的信用风险评估是一种分类评估模式。

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作为信用风险的衡量标准虽然有很多地方违背了信用风险评估的目的,但是它所给出的评估结果简单直观、可验证。因此,贷款企业违约与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着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主导地位。

(二)贷款企业违约概率

与违约与否相同,贷款企业违约概率也是从违约风险的角度来衡量信用风险的,它也同样是对信用风险的扭曲,不具备直接性和相对性。它与违约与否这个衡量标准所不同的是:违约概率是[0,1]区间上的一个连续变量,它的取值具备连续性;信用风险的发生与不发生是两个极端的情况,并且在信用风险发生之后也很难验证它以多大的概率发生。因此,违约概率不具有可验证性。

(三)贷款风险度

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将信用风险与贷款方式结合起来,提出了贷款风险度的概念。贷款风险度是用概率表示的贷款风险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单笔贷款风险度=贷款方式风险系数×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系数

其中,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系数是指按照企业的信用等级所确定的相应等级风险系数,而企业的信用等级是按照企业信用得分确定;贷款方式风险系数是指不同贷款方式所对应的风险系数。

贷款方式风险系数及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系数的确定依赖主观判断,取值均是在区间[0,1]上的几个有限的取值,它的评分结果可以理解为对这两个因子取值的排列组合,因此其结果不具备连续性,而是有限个离散的取值。贷款风险度只是在风险类别的数量上进行有限的拓展,并未充分体现风险的随机性,对信用风险的分类评估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贷款风险度虽然只能粗糙地刻画信用风险,但是这种衡量标准强调了贷款方式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相对性,且比较直接的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

(四)信用风险度

信用风险度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深入研究信用风险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度量信贷资金损失可能性为核心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Dki为企业k在第i种贷款方式下的信用风险度;Bki为企业k在第i种贷款方式下的信贷资金形成呆账的金额;Ski为企业k在第i种贷款方式下的贷款总额。

信用风险度是一个连续函数,体现了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考虑了贷款方式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作用,体现了信用风险的相对性;得分结果准确的反映了信贷资金形成呆账的可能性,体现了信用风险的直接性,且具备可验证性。

以上是基于信用风险的实质和内涵对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特性进行分析,衡量标准特性上的优劣最终将表现在其评估结果稳定性的好坏之上。

典型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波动性分析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波动性是指其衡量效果对信用风险忽而放大、忽而缩小的不稳定反映。这种波动性的根源在于衡量标准自身的离散性和有限性与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一种离散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这种波动性也会随着衡量标准离散程度的加大而增强。

(一) 贷款企业违约与否的波动性

以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作为衡量标准的风险评估,其因变量的取值为“0”或“1”。为了分析方便,这里假定它只有一种影响因素,其取值区间为,[x1,xm],,则自变量的取值区间为:,任意小,则会出现如下情况(如图1所示)。

一方面,u-ε与u+ε之间的距离为2ε,是一个非常小的差距,而依据分类评估的结果,却将它们归入了不同的类别。相当于说明两个资信水平基本相当的贷款企业,有可能会被归入完全相反两个信用类别,即企业会违约,和企业不会违约。

另一方面,u与xm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影响因素取值的最大距离的一半,即,但是他们却被归入了同一类。相当于说明两个资信水平有显著差异的贷款企业,有可能会被归入同一个信用类别,即企业不会违约。

有两个取值的衡量标准是离散性的极端表现,由此所引发的信用风险评估结果所具有的波动性也是最为突出和显著的。显然,这样的评估结果作为信用风险的决策依据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作为一种风险识别的依据。

(二) 贷款风险度的波动性

为分析贷款风险度的波动性,采用贷款风险度对信用风险的弹性系数作为分析指标,其公式为:

为便于分析,规避贷款方式的影响,假定贷款方式不变,这样贷款风险度仅由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决定。假定甲乙两企业信用得分分别为c1和c2,与之相对应的贷款风险度分别为r1和r2,则贷款风险度对信用风险的弹性系数d可以表示为:

其中分子与分母的变化方向始终相反,故d≤0,为便于直观地反映贷款风险度对信用风险的波动情况,令d′=d,则:

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系数引用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得分、信用等级与风险系数对照表,如表1所示。

结论

以上基于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基本属性分析了各衡量标准的特性,并对两种典型的具有离散特性的衡量标准进行了波动性分析,其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表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以企业违约风险作为信用风险评估的衡量标准,且由于其只有“0”和“1”两个取值,这一衡量标准更适宜作为企业违约风险的识别标准而非衡量标准,更无法反映信用风险的大小。

贷款企业违约概率由于取值的连续性较之企业违约与否这一衡量标准有了一定的改进,即不具有波动性,但是它同样不适宜作为信用风险的衡量标准,而只能是反映企业违约风险的大小。

贷款风险度从信用风险的实质出发研究信用风险的大小,且考虑了贷款方式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取值上的缺陷,该标准具有较为显著的波动性,仍难以作为信用风险决策的依据。

信用风险度符合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所有要求,较之其他的衡量标准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这一衡量标准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务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当今金融风险控制要求的衡量标准。

虽然信用风险度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标准较之其它的衡量标准有着显著的优良特性,但是由于其被提出的较晚,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今后的信用风险评估研究中,应重视衡量标准的分析比较和选择,选用合乎衡量标准属性、准确反映信用风险大小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夏红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新,于立勇.基于信用风险度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4)

4.曹道胜,何明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及其借鉴[J].金融研究,2006(10)

5.李小燕,钱建豪.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9)

上一篇: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