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时间:2022-06-01 12:23:25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在除了“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还应加上“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操作活动中,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不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经验。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孩子们来讲,动手操作始终是他们最欢迎的学习形式,只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同时,在经验获得的初始阶段,应该尽可能地使一些操作活动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较为正确、清晰的体验,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知。

二、利用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将生活当作他们认识发展的活水,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们去感受、理解和体验。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便于联想,因此必须创设生活情景及趣味性情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从问题入手,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和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设置恰当的核心问题,利用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去提升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如教学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 一张有平行线的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并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问题二: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使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发展。

总之,每个学生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当然有的想法是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有些想法是不需要。而在数学课堂中组织数学活动,通过分组自主参与活动,通过创新,通过学生动手,通过思考,把学生的想法统一到我们所需要的学习的新知识上来。我想这样的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莫大的帮助的。在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可以用这样的数学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的内容,我们的数学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充满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充满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上一篇:抓读落写践跨越 下一篇:双向对话――拓宽家园共育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