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6-01 12:04:11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非常富有魅力的学科,如果融入较好的教学艺术,数学课可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直接的内部驱动力,他会直接影响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依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进教学发展是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爱学、想学、乐此不疲,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地学习。从而,不会的可以变会,未知的可以变为已知,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增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创设开放的数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生成

1.创设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创设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就要从形式到本质进行全面设计,如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课堂师生关系的开放。在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上,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讨,培养创新思维,应在学生座位编排上进行设计。比如,可采用四人或者多人围坐,展开小组协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开放的数学环境。教师只有善于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再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给大脑某一部分足够的刺激则产生兴奋,而处于兴奋状态下的人有较强的创造力。通过实物演示或者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再创造。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无论是数、关系、形状、推理,还是数据分析和整理,他们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某些侧面的数学反映。因此,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A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B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C方案两次都打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可归结为比较与大小的问题,用特值可猜测,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数学建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数学的创造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教师去激励其学习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将知识的原料进行智力加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剪剪、量量、说说等各种形式去感知,建立形象,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四位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师让学生用细铁丝自制一个比较规则的椭圆,经过把椭圆拉成圆、矩形和三角形等形状,根据其面积不变的原理最终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的独立参与,发现问题的隐蔽关系,学生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分析、归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四、把趣味引入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小学生,趣味性强的东西依然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趣味就是教学的佐料佳品,它会使课堂教学这盘大餐更加清香诱人,它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枯燥的数学文字变得生机盎然,使深奥数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留下生动鲜活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在平面上可通过“一个方向和一个距离”来定位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形似“蜘蛛网”的同心圆系,利用这一直观图形诱导学生说出“蜘蛛网”,并指出这一“蜘蛛网”上有一蜘蛛(位于同心圆圆心),发现网上有一虫子,试猜想,蜘蛛如何确定虫子位置,并立刻捕捉到呢?利用该问题引导学生说明蜘蛛可能是通过判断虫子的方位及到虫子的距离来确定位置的。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显得自然直观风趣有味。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入一些趣味性的作料,能够把陌生变得熟悉,把拗口变得顺畅,深奥变得浅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纠错,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把这些错误变成教学资源的话,就相当于“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既环保,又发挥效能。课堂教学中,当面对错误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产生障碍,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排除障碍的心理效应,即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

教师在展示大屏幕实例:

然后教师提出此解法有误,学生经过讨论发现须考虑t的范围,由此教师强调:在用换元法解题时,必须考虑引入新元t的取值范围。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定势所造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些错误资源,就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总之,课堂上讲求教学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老师永恒的追求。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趣味引入课堂,让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紧密的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演示能力,使学生非常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要领,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唯美的课堂教学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相交流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现丽.浅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

[2]林文伟.谈数学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04).

[3]唐莉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教师),2010,(01).

[4]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5]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如何关注学困生 下一篇:天马行空的灵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