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后进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6-01 09:01:07

中学后进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策略探究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日益完善与丰富,但是在每个学校,后进生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后进生往往表现为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不高、自信心不强、成绩差强人意。后进生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因此,本文尝试从自我效能感对后进生学业的影响出发,探讨提升后进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使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后进生进步的动力源泉。

一、后进生后进的原因分析—自我效能感缺失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行为不仅受到强化、结果期望的影响,还受到效能期望的影响。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进行这一活动。比如,学生如果意识到专心听课可以带来进步,而且自身具有听懂老师所讲内容的能力,才会认真听讲。

而事实证明,后进生往往认为课程太难,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因而做不到专心听讲。在学习兴趣方面,后进生难以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部分后进生甚至对学业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叛逆、厌学问题严重;在自信心方面,后进生普遍认为学习能力不足,在困难面前不能迎难而上而是消极躲避,表现出意志力薄弱;在学习目标方面,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往往制定不出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缺乏进步的动力。所以,本文认为在心理层面,后进生后进的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

二、自我效能感对后进生学业进步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影响后进生面对学业困难的态度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会促使人们人去积极主动的从事那一活动。与此相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了人的自信心与主动精神。对于后进生,在困难面前,往往感觉能力不足,把困难无限放大。消极、悲观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后进生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表现为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尝试,甚至自暴自弃。

2.自我效能感影响后进生对“后进”的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反过来会激发他的动机。由于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后进生不能科学的认识自身后进的原因,不能对自身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导致对后进归因的偏差。比如,后进生往往把学业上的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而把失败归纳为能力高低这一稳定的因素,必然又会降低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后进生在学业上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将下降,如此循环,后进生的学业水平只能愈来愈退后。

三、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1.消除心理障碍,体验成功

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学家埃里克森,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与社会要求,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中学生(12—18岁)正处于第五阶段,即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此时,个体开始受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外界的评价与反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对自我的界定。而众所周知,在中学课堂,后进生往往被同学、家长甚至是某些老师贴上反应迟缓、能力低下、不思进取的标签,在消极的外界评价之下,后进生普遍面临着自信心不高、悲观怠惰、叛逆心理严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后进生积极、乐观的定位自身使其树立自信心,在学习方面坚定“我能”的决心。

首先,教师应注意在班级建立多层次的学生评价体系,单纯的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指标。其次,尤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教师要善于主动发现其闪光点,并经常性地当众多表扬多鼓励,积极引导后进生“我能”的自我定位。再者,教师应设法令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设置学习小组,同伴激励

班杜拉在谈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时,提出了替代性经验因素,替代性经验即他人的经验。对于后进生来说,同伴成功的经验同样可以刺激后进生,对其产生积极地促进、引导作用。后进生同伴因为与自身有着相近的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同伴的进步会使其认识到自身进步的潜能。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在后进生群体中设置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业上、生活上投入跟多的精力,对取得进步的同学给予热情的表扬与鼓励。教师还可以促进后进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后进生群体中营造出付出就有收获的信念。

3.给予鼓励,倾注爱心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代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引起的。比如说,教师过于苛责后进生,尊重的需求不能满足;家庭中父母离异导致归属与爱的需求不能满足等。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心理特质方面,后进生往往外在呈现出明显的自卑感,而内在却有高度的自尊心,对周围人的态度、评价更敏感,也更需要教师的支持与鼓励。所以,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不仅要关心其学习,也应该关心其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干扰因素。

4、结语

促进后进生的进步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情况下,许多教师对优等生情有独钟,忽视甚至轻视了后进生群体。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更多地关注、关心后进生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后进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后进生树立自信、取得学业上的进步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后进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后进生付诸持久的耐心、关心。

上一篇:模特空乘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探讨 下一篇: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