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行为和观念的对接

时间:2022-06-01 05:36:08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行为和观念的对接

摘要:汇集了运用于备课、上课、练习、检测诸多方面的教学十八种招数,显示了教学行为与教学观念的对应关系,说明了转变教学行为与转变教学观念二者相互依存的特征。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行为;教学观念;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1-002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改让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焕发新的青春,也催生了很多区别于传统的新教学方法。在此汇集了我们学校老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招数),就教于大家。

招数之1:备课换招――从设计怎样教到设计怎样不教

做法:对备课中预设的教的环节,都要反问一句:非得教吗?不教行不行吗?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并且学好?

目的: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从教转变为不教。

注意事项:教师多从激励唤醒、指引方向、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组织学习等方面去做设计。

招数之2:备课四问

做法:备课中如何认识教科书中的知识?一问:该知识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二问:该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三问:该知识为什么是合理的?四问:学习该知识有什么价值?

目的:教师从知识论者发展为认识论者,能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深刻富有睿智,学生终生受益。

注意事项:化学教师加强对哲学、科学史、科学方法论、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的学习。

招数之3: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点”作为学习的内核

做法:每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先有个“安民告示”,说明本单元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问题之间的联系、时间安排、学习方法等,然后征询学生意见,让学生选择他们所喜欢的“点”作为学习活动的核心。

目的:学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效率最高;实现以学定教,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人地位。

注意事项:“以学定教”需要教师具有按照学生的兴趣去组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招数之4:只有“舍”才能“得”。

做法:目前因应试的需要,教学内容无限膨胀。因此,需将知识尽量化简。属于人类规范的工具性知识比如化学用语需要手把手地教;知识结论、概念原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把“学习经验”“应试技巧”类的条文尽量舍去。

目的:让学生掌握“怎样想”“怎样做”的“猎枪”后,轻装上阵外出“打猎”。

注意事项:舍弃冗余要有狠心。改变“以考定教”要有胆量。

招数之5:用一个生活事例引领一个单元的教学

做法:用心寻找能够引领一个单元教学的生活事例。比如,让学生面对一杯蔗糖水提问,由此提炼出“溶液”单元所要研究的各种问题,每节课都会拿这杯蔗糖水从不同的角度说事。

目的:一个经过提炼的生活原型可以蕴含某一类型知识的所有生长点。拿生活事例来说事,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从整体上领悟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瞎子摸象般对知识的割裂。

注意事项:生活原型要选的恰当。每单元开始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提出各种化学问题。

招数之6:关注知识的源头和发展方向

做法:提问从原初问题开始。例如,不同的气体混合后为什么处处均匀?――引出原子的思想;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化学反应?――引出化学变化的“原子论”解释;原子为什么会构成分子?――引出化学变化的“电子论”解释。

目的:只有从源头开始,理解知识的发展方向,才能感受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而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从源头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招数之7: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做法:创设情景,搭建活动舞台。比如,“水的净化”一节课,先让学生往一杯蒸馏水中添加一些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制得一杯“脏水”,然后再来将这杯脏水净化。学生知道了这杯水是怎样污染的,也就容易想办法去净化。当学生想不出办法时,教师再上前帮助。

目的:一个真实的情景,会激发学生天生就有的悟性,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和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需要我们教的部分并不是很多。

注意事项:创设的情景来自或接近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

招数之8:讲千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做法:先让学生动手做,脑子里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进入语言符号的教和学。先做后学、实践出真知。

目的:通过动手实验,能把教学变得“有趣”。学生特别喜欢做实验,认为这样记得牢,理解得快。

注意事项:做好实验的准备和组织工作。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

招数之9: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重要

做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重要。比如,直接让学生动手制取二氧化碳,不是通常所做的那样,把一切都讲得清清楚楚后再让学生动手。

目的:放手让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由此体会到自己的重要,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完成这项任务。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出错;待学生请求的时候教师再上前帮助。

招数之10:讨论中让大家有话可说

做法:课前让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充分了解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让学生预习;在发言前让学生做些书面准备;事前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目的:准备过程就是个学习过程,讨论是把学习推向深入、互相分享认识成果和得到帮助的一个环节。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先学后教”。

注意事项:提出的问题要方向明确、具有启发性;提供的信息要充足;讨论中教师勤于鼓励并当好撑船的艄公;从容面对沉默。

招数之11:道不轻传――教师的矜持

做法:提出问题,要耐得住性子等。端得住架子,凡结论都不轻易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没有耕耘便不会有收获。

目的:医不叩门,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道不轻传,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轻松得来都非真,所有的科学都是因为克服困难而产生和发展的,经历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教与学的一种享受。

注意事项:相信学生有自己悟道的能力;要舍得时间,有静心待变的气度。

招数之12:让学生陶醉在故事当中

做法:讲解知识结论是如何获得的故事。比如,在“原子的构成”教学中讲科学家如何发现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的故事。

目的:只有了解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事物。发现知识后面的人和事――重现知识的生命。

注意事项: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

招数之13:将文字符号转化成图画、模型、表演

做法:将知识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图画、模型、表演等非符号化形式。例,分别画出各种物质的分子示意图,分辨其中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用分子、原子的模型演示水电解的反应过程;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表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及反应的类型等。

目的:让死的知识活起来,便于理解。通过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去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招数之14:巧用类比

做法:凡是学生理解困难之处,就要想到使用类比。例,元素与原子就如人与张三、李四……, 原子与分子如同字母与单词。

目的:通过类比,增进理解。联系生活,学有趣味。

注意事项:难度大的类比,可由教师举例引导,并逐渐由“教师主导”过渡到“学生自主”。

招数之15:多多使用比喻

做法:讲课中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催化剂比喻成“红娘”;把穿有8电子外衣的稀有气体原子比喻为“贵族”,那些没有8电子外衣的原子比喻为“平民”,“平民”原子千方百计地要装扮成“贵族”,用以说明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行为。

目的:生动形象,学生学有趣味,便于理解。

注意事项:注意分辨喻体和本体的联系和区别,防止比喻不当。

招数之16:用问题结课

做法:结课时提出继续探讨的问题。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结课时,提出如下问题:让我们相信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实验依据是天平平衡,理论假设是变化过程中原子不变,天平会不会欺骗了我们?原子不变的假定会不会是错误的呢?

目的:我们的教学不是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而是产生更多的问题。

注意事项:最初可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接纳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

招数之17:检查学生是否达到理解的四招

做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理解的四招。①举例子。例,举出生活中的5个化学变化的例子;②从“是”的反方向说明什么“不是”。例,什么不是化学变化?③不用书上的语言而用自己的话说或换种方式该怎么说。④辨认正误。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等等。

目的:理解是一种创造。是从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实例;是反方向、多角度的贯通;是内化于心的一种思想;是不需要鹦鹉学舌的一种自由表达;是对错误的一种敏感。

注意事项:只会用书上的词句回答问题不是理解;不能从反面阐明问题不是理解;举不出例子肯定是没有理解。

招数之18:允许、宽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做法:允许、宽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必立即、强行纠正(行为规范除外)。就像你使用微软拼音软件在电脑上打字,不必因为最初蹦出来的字不符合你的心意就忙于改正一样。

目的:留给学生自我改正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会慢慢地悟道。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会产生安全感、自信力。频繁的挫折感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

注意事项: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生长,切忌拿学生成长中的不完善去“鞭策”学生。只管烧火,别不等馒头蒸熟就反复掀开笼屉看。

招数之19:给练习题找一条金丝线

做法:对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先理出一条知识主线,把做过的练习题分别挂接到该主线的各个知识点上去。

目的:能多次强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使分立的练习题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认清各个练习题之间的联系;便于理解练习题的考察目的,提高练习的目的性。

注意事项:连接到知识主线的习题,一开始不必求难求全。

招数之20:做题不必多――历史主义方法和逻辑主义方法

做法:分析某一难题是如何从最简单的习题发展起来的途径,就有了解决难题的思路,谓之历史主义方法;把同一类别的习题比如化学探究题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也就能找出对付这类习题的方法,谓之逻辑主义方法。

目的:让学生把手中的习题资料变成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习题的探究,解决学生看到难题就发懵、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解决把每一道习题都看成新的、不知“枝叶”发自哪支“主干”和“主枝”的问题。将习题归类,做题由“加法”变成“乘法”。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把习题研究透彻,用自己的研究方法给学生以启迪。

招数之21:让试题变变脸

做法:尝试采用以下试题:

体验性试题。这是一类用思想回答而不是单纯用知识回答的试题。比如,①燃烧究竟是怎么回事?②怎样实现我们希望的燃烧?避免不希望的燃烧?

反思性试题。比如,①为什么要使用化学式?化学式给了我们理解物质的哪些信息?②化合物各元素为什么会有确定的质量比?③实验测定数据和化学式计算数据是什么关系?等

发散性试题。比如,现有C、H、O三种元素,写出初中化学中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比喻、类比性试题。比如,你能将元素比喻为什么?写一篇把原子世界类比为人类世界,用人类的行为及结果来类比原子的行为和结果的文章。

人性化试题。比如,初中化学无机化合物里最亲合的原子是谁?哪些原子是孤寂的原子?有机世界中每个家庭都少不了的成员是哪种原子?为了获得最清洁的能源,人类最青睐的原子是谁?如果你变成一种原子,你最愿意做哪种原子?

目的:不仅考察了知识而且考察了知识背后的观念。试题变得有趣味,学生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注意事项:不可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回答,采用小组内互评互议最好。

招数之22:生成智慧――教学突出科学方法论(1)

做法:反问生成智慧。比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同学们做完实验都看到天平平衡,书上也说“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这时要问:万一有一台天平不平衡,还能说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吗?正如只要见过一只白乌鸦,就会“凡乌鸦都是黑的”的结论。

目的:让学生明白只是通过事实归纳得到的经验概括,还不是科学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概括才是科学定律。

注意事项:教学中防止把事实和推论相混淆的倾向。

招数之23:生成智慧――教学突出科学方法论(2)

做法:反思生成智慧。比如,“我们是怎样获得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通过反思,体悟其中的思想方法:①选用一种参比物使各种金属分别与其发生作用。参比物可选用“氧气”“酸溶液”“盐溶液”“水”等;②比较中要控制变量,比如温度、金属的形态、酸的浓度等。

目的:探讨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比只是识记结论更富有意义。

注意事项:重视过程方法教学,防止把识记知识当作惟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梁永平.在化学微观认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6,3.

上一篇:竹炭纤维―新世纪的理想化工材料 下一篇:在实践中提炼 在反思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