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互助小组”的探究与实践

时间:2022-05-31 06:07:43

“成长互助小组”的探究与实践

一、“成长互助小组”的产生背景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教师来说也能从活动中受益匪浅。我班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结构特点是三口之家,家长们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他们与孩子交往的时间少了,小班初入园时,大多数孩子因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而感到孤单,由此产生了孩子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运动水平低、体质差等不良现象,以上种种原因使亲子活动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我们萌生了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成长互助小组”的想法。确定了此目标后,我们对如何组织成长互助小组活动进行了反复推敲,最后达成共识。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因此,首先应让大家明确我们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子间和同伴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另外,亲子活动要更全方位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情感、创造、运动、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和同伴感情,促进亲子间与同伴间的交流,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成长互助小组”的组织过程

1.前期准备

(1)事务工作的准备

首先,我对本班幼儿的人数进行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出一位家长担任组长,其分组方法我采取了自由组合法。每月定一次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定在星期六早上9点。每个月活动的时间与地点,各组组长会提前主动与组员们讨论,商定好本次的主持家人,并在这位主持家长的家中开展活动。当次活动的主持家长会与我沟通教学内容与“成长成长互助小组中的回忆”记录表,并且会在活动前备课,使每次活动的目标都能达成。

(2)设计活动内容的准备

我们在设计每个亲子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更多地去关注一下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建立一种科学化、游戏化、亲情化和互动化的课程体系,在多元化平台上为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实施过程及效果

第一阶段:由于幼儿刚入园一个月,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陌生,因此刚开始我们只安排一个领域活动教学,有儿歌、歌曲、手工折纸、阅读活动等内容,目的是让幼儿在家和爸爸妈妈与同伴一起学习幼儿园里的内容,让家长与幼儿在家里也能体验教与学的乐趣,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里的教学方式。其余的时间则根据每小组的实际情况(环境),自主安排一些娱乐活动,例如,有的带来孩子们去学校玩运动机械,有的带孩子去世纪公园游玩,有的带孩子去小区里的大型玩具玩耍。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交朋友带来的乐趣。

经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孩子们的交往圈扩大了,连家长与家长间的交往也变频繁了,我们班的小莹家长和小羽家长每天下午放学都相约回家。家长们纷纷对这一活动抱以支持与配合的态度,孩子们的交往也得到了比预想中更好的效果。但是问题也同时存在,表现在:由于活动内容较少,许多家长纷纷反应,教学活动后,空余的时间较多,不知要做什么,只能任凭孩子“捣乱”“瞎玩”;个别家长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我们从中提取精华,改正不足,并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改版”。

第二阶段:针对上阶段不足及幼儿的成长,新增了两个活动内容:亲子游戏和体育活动。

领域活动教学,根据本班幼儿近阶段发展较不足的领域或幼儿较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选材。如在一次分散活动中,我听到了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嘴里在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还带着动作,旁边的小朋友被他们感染到了,也一起唱了起来,越唱越大声。我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对这个《小兔乖乖》的故事理解得不是很全面,且看到她们那么感兴趣,于是我把《小兔乖乖》这个故事,以故事活动的形式选入了领域活动教学当中,并整合了音乐领域。

一方面,亲子游戏主要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玩的游戏,由于我班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之中,注意的范围很小,而且稳定性差。在设计活动中,我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把这几次亲子游戏的目的定在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并制定了有关内容,如《小神探》《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等活动。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幼儿未成熟的器官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同时也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体育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与同伴一起锻炼身体,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其活动场地一般定在离家近的体育活动场所,如公园、学校等,有时拍皮球、有时玩大型玩具、有时做操等。有时主持家长还会组织小组孩子们去郊游,拍下了精彩照片与视频。随着活动内容的丰富,主持家长的责任也增强了,于是我们更详细地去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主持家长容易准备,孩子也玩得开心,并能达到目的。

每次主持家长都会在“成长成长互助小组中的回忆”记录表上总结或记录开展本次活动后的心情、不足与建议,并贴上孩子与家长活动中的照片。这样可以促进了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反思,充分了解家长对活动的评价,真正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三、困惑与收获

“成长互助小组”活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是分组活动,没有跟其他组的幼儿进行互动,局限了孩子的交往空间,因此,下阶段打算扩大空间,建立“组与组”或“组与组+邻居家的孩子”的拉手活动,让邻居也参与进来,有助于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许多家长反映着同样的问题――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都不太愿意主动拿自己的玩具与人分享,严重者有出现“哭”的现象,针对此问题,下阶段将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能力;个别家长存在着应付的心理,对抱有应付心态参加每一次活动的家长,在下一阶段我们将再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孩子的重视及参加这一活动带来的影响,使得每一次活动都能顺利的进行。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长互助小组”的耕耘,提高了观察孩子、洞察孩子的能力。我班孩子即将踏入中班,孩子的心智也渐变成熟,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尝试把原本“家长带动幼儿”,改为“幼儿带动家长”,相信“成长互助小组”将伴随着我们成长。

上一篇: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 下一篇:家庭中的规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