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保护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05-31 11:11:45

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保护的路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学业的顺利进行遇到诸多障碍,最终容易以休学、退学告终。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学业进行过程中的障碍,探讨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保护的路径。

关键词:心理疾病;受教育权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日渐增加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早在1994年的时候就有学者撰文指出有关部门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因精神病休、退学情况分析表明,近几年因精神疾病休学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人数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4.4%,均占学生因病休、退学病种的首位[1]。尽管社会及各高校对此已高度重视并增加了不少的干预措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数目逐年增加。据国家卫生部2003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其在校学习的正常进行,也许学生及家长都希望能将学习进行下去,但现实的情况却让他们难以为继。

二、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在校学习的障碍

例一,深圳一高校多媒体专业某男生,被诊断为患有严重人格障碍,表现的症状为课堂上经常离开教室无法听讲;课堂及课后经常问任课教师用各种方法拷贝同学作业或者老师作品当成自己作业上交;自己有饭卡但用餐时间却经常在饭堂借用师生饭卡并且不还用餐费用;课后经常到学院、学校各部门找老师拿瓶装水、问问题。两年中,该生课程很多不及格,所在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不胜其扰,最终该生家长为其选择了休学。

例二,深圳一高校外语专业某男生,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表现的症状为在课堂上或寝室内经常说有人要打他要杀他,在课堂上或寝室内吵闹影响教学正常进行或影响同学正常作息。家长后来带该生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并选择了退学。待该生状态稍有好转时家长又希望该生能上学并强烈要求复学,未果,后至人民法院。

从以上两个真实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状态给他们的学习带了很大困难,而这也是普遍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在校学习期间可能遭遇如下障碍:

国家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方面的障碍。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虽在大体也强调残疾人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2],但却规定着“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应予以退学”[3],具体到各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关于心理疾病患者的支持性规定则寥寥无几。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虽然身心特性和需要明显和普通大学生不同,但却没有因此得到学校提供的便利,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应对学习年限、专业等方面的要求,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无疑是个实质的障碍。而发达国家对此的规定却极不一样,如美国曾分别在1973年和1990年出台了《康复法》和《残疾人法》以保护精神疾病患者在高等教育上免受歧视,同时还在社会心理机构设立辅助教育课程(Supported education program)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重新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掌握完成高等教育所需的方法和自信。

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包括外在和内在的交往障碍,外在的交往障碍体现在周围师生缺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理解和接纳,在国外学者对师生关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信心、了解、感受调查中,有部分师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在课堂上非常危险,并且认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不该到校上课;而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亦表示在其心理疾病发作之后就不再交到朋友或失去原来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外在环境中师生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并不十分包容。内在的交往障碍主要源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自身对外部世界较为敏感,常常感觉自己对别人当面的评论和似乎不友善的目光缺乏强大的防御体系,同时他们自身亦有一定的标签感和耻辱感,怕被误解、歧视而不敢敞开自我,这使他们更加地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

自身病情发展带来的障碍。疾病本身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就是一个障碍,因为心理疾病状况影响了他们的记忆力、注意力、学习动力等方面,这使他们不能有效学习,以致出现无法安分在课堂上课、病情需住院治疗而缺席课堂,甚至大吵大闹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最终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出现课程考核分数低于平均水平、不能通过课程考核等结果,而这又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形成新的压力,往往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

家庭生活压力带来的障碍。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需要付出不菲的治疗费用,同时大学教育也需要费用支出,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无比沉重的负担,因此有些家长出于经济和学生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会要求学生休学或退学。

三、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对大学教育权利的渴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机关”,梁启超先生亦曾说大学能“养成健全之人格”及“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4]总之,大学教育是以文明、理性、关爱为原则的,其不仅追求知识熏陶,更追求人心灵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而言,大学教育权利于他们的人生、前途又有别一般的特殊意义。

大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生活的组织性。大学校园生活是忙碌的,课程多、任务重;同时大学校园生活又是精彩的,缤纷多彩的活动陆续上演。每日早起、上课下课、尽力完成作业、参与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充实、忙碌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试着建立不同阶段的合适目标,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至不同方面,减少对于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自己心理疾病的严重性等方面的纠结,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大学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人际交往的正常化。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之所以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正确掌握人际交往的渠道和方法。而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为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仍需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让心灵与现实的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便有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在学校并未与周围同学有具体的交往,但置身于校园环境让他们感觉并且没有被大众所孤立、抛弃。这也意味着大学校园生活开发了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一个新的身份,即除了是心理诊所的患者以外他们还是一名学生,熙熙攘攘的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扩大生活圈子的机会,促使他们人际交往的逐步正常化。

大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社会角色的适应性。高等教育的学历逐渐成为许多职业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先决条件,而社会公众却又常假定心理疾病患者不能独立地工作和生活,事实上精神状态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失去了对职业的追求,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将教育视为达到他们职业目标的一个步骤、找寻生活意义的一个方法。大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还教会他们在精神状态不稳定时如何应对、如何在公开场合处理紧张情绪,为适应日后的职业生活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大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树立生活的希望。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做事的动机起源于两方面:性冲动和渴望伟大。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渴望被人肯定。由此可见希望对于人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怀揣希望、心怀梦想才让人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成长;对于每个人而言,大学生活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身份给了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更多前进的动力,就曾有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接受调查时说道“如果无法上学,我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上学让我有了期盼,让我坚持走下去,没有了期盼我也无法生存下去了”。大学学习生活也许给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担忧:不能完成学业、不能找到工作、病情加重甚至住院、被人误解或拒绝,尽管如此,大学生活仍然是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希望所在。

正如美国学者所言,教育在这个社会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意味着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意味着享受教育所带来的福利,如就业和地位。大学教育不仅帮助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开拓身份、增强交往、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还给他们带来改变生活、改变明天的希望。因此,大学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种良好康复方法;拒绝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在大学校园继续学习,无异于将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明天扼杀。

四、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保护的路径探索

修改相关规定,增强学籍、学习管理方面的机动性。鉴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学校可以根据心理疾病的不同种类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学习年限适当放宽,同时可结合学生具体的心理疾病情况适当考虑学生转专业的申请,以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在具体课程学习过程中,亦可根据学生情况对作业完成时间给予宽限、考试时间给予延长或另行安排等,增强学生完成课程的机动性。在国外学者的调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表示曾给过学生以上类似的帮助,但为避免招致其他学生的非议从而增加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各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种类、课程的类型和要求、学生个人的病情程度等综合考量作出明确修订。

学校专业机构提供更多的校园心理咨询帮助。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这一群体而言,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充分发挥其专业作用,对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如开设团体心理辅导项目传授适合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法等;建立接待制度,推行24小时值班,以备深夜的心理咨询者来访;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尽早干预;同时还可与学生所在院系联系,结合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帮助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建立阶段学习的目标、阶段学习的进程安排,指导、督促其完成课程任务、跟上学习进程。

广泛营造融洽的校园关爱气氛。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方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亦可利用墙报、广播、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校的师生端正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明白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不可救治不可矫正的;另外,还可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配备的同学心理志愿者,提供一对一的志愿服务,帮助其更好地了解课程要求、课程进度安排等学习内容,指导其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校园内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增添色彩。

主动顺畅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特殊情况无疑需要校方的相关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其学业的完成亦需要学生家庭的配合,因此校方的相关老师应注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作一反馈,提醒家长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需要家长予以配合、支持的方面,双方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顺利康复和健康成长。

提供实际的生活困难资助。前面提到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家庭往往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病情治疗本身需要支付费用,同时其病情可能还影响家中亲人的正常工作亦给家庭收入带来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可以综合考虑其实际家庭条件和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资助,从而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曼.浅谈大学生精神疾病增多的原因[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4,(11).

[2]200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7条第3款.

[3]王长乐.我们该秉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目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4]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上一篇:试论研究生志愿服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下一篇:“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