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时间:2022-05-31 10:44:52

“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资源诅咒”是指丰裕的自然资源经对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源于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资源经济的一枝独秀,通过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挤出了制造业,同时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水平,并诱发寻租活动的发生。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资源租金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权制度,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才能走出“资源诅咒”的陷阱。

关键词: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资源型地区;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李正升(1979―),云南龙陵人,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1;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09-03

一、“资源诅咒”假说的提出

古典学派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通常蕴含着更大的潜力。因此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优势所在,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的自然资源引领着经济的增长与走向。目前的经济强国在历史上的强力发展阶段都曾受益于自然资源的贡献,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然而,残酷的事实却一再证明。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相关国家或地区带来好运,反而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泥潭。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而0PEC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4个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长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学术界把这种自然资源富足反而限制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反而呈现出令人失望的经济发展绩效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效应。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Auty,他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发现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成为研究该假说的经典文献。他们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在回归方程中设置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控制变量如贸易政策、投资率、制度安排、地理因素、价格波动和政府效率等,结论是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呈负相关性(见表1)。Glyfason(2000,2001)、Papyrakis和Gerlagh(2004,2007)等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资源诅咒”假说,丰裕的自然资源不但对经济增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通过对其他经济增长因素和条件的挤出效应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Glyfason称之为“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分析

自然资源作为经济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除了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间接传导机制作用更加明显,即自然资源会通过影响其他因素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见图1)。把自然资源对中介因素的影响看作增长所遗漏的成本,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会发生变化,其转变方向更倾向于资源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资源的诅咒将超过资源的福音。

(一)资源部门的扩张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

一是丰裕的自然资源使得资源开采和简单加工业等资源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大幅提高,势必会提高要素的价格,改变要素的价格弹性,引起经济要素比价的变化,以及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制造业部门向资源部门转移,进而造成制造业部门的日益萎缩,这被称为转移效应。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部门产品的需求,提高了实际汇率,从而削弱了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称为支出效应。两种效应的结果是制造业部门的衰落,而制造业作为工业化时期技术创新和企业家成长的摇篮,他的衰落必然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致命打击。

(二)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

自然资源的开采像其它初级产品生产一样需要较低的知识技能,政府和家庭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同时。制造业需要大量高技能水平的工人。而且具有“干中学”的特点,因此,当丰裕的自然资源导致制造业部门的衰落时。必然影响整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进而阻碍地区经济增长。跨国数据实证显示了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和初级、高级学校学生入学率与自然资本保有率成反向关系(Glyfason,2001)。

(三)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降低创新水平

丰裕的自然资源使那些靠资源租金生活的人所获得的收入远高于企业家,这促使具有潜在企业家才能的人都转移到资源部门,限制了潜在创新者的创新活动。有才能的人只有在从事企业行为时,才能发挥创造力,增加社会的创新活动,进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而当这些人成为食租者时,只会陷入分配和消费租金之中,并不能创造财富。这种对企业家才能的约束和对创新行为的挤出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使整个经济缺乏效率和推动力(Sachs和Wamer,2001)。

(四)丰裕的自然资源诱发寻租行为

丰裕的自然资源就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天然租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寻租行为的产生。每个人都只想通过“攫取”这些资源而致富。这样就会驱使人们去进行政治贿赂,最终使得社会上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减少,从事分配性活动的人增多,导致经济增长失去活力源泉。

三、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20世纪70年代,众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资源型经济问题,表现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经济波动、收益递减和贸易条件恶化,引发了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腐败、社会冲突和危机,乃至战争。良好的天赋资源优势,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的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东北、中西部地区为代表的资源型地区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区域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命代价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一些资源型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但是资源型经济问题

仍然十分突出。如何摆脱“资源诅咒”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充分利用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单纯依赖这种资源租金的经济增长必定不可持续。因此。应在自然资源耗竭或租金消失前转向其他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可以借助Leamer等(1999)的自然资源发展路径图(图2。张亮亮、张晖明(2009))进行分析。土地稀缺的国家和地区遵循A-B-C-D的发展路径,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正是快速A-B-C的过程。而资源富集的国家遵从E-F-G-D,这个路径有一个问题,即在G和D点技术熟练工人很关键。不同于A-B-C-D逐渐顺序提升技术要求,自然资源富足的国家在E和F点不需要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容易出现缺乏支撑由G向D运动的人力资本状况。使得自然资源富集国家的发展终止。这样,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资源富集地区应该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优化等方面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是资源型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资源丰裕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地区的比较优势,同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着力培育竞争优势。通常。资源丰裕地区产业结构是相当落后的,增加值高的制造业很不发达。因此,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设计要避免单纯以资源开采为导向,而要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增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每年从资源产业受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旅游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加强资源租金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资源租金是资源型地区收入的主要源泉,地方政府必须实施谨慎的财政支出政策,提高资源租金的使用效率,把资源租金运用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中。因此,资源型地区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把经济发展的依托,从优势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转向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生成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环境,激发企业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人才的创造、创新才能,实现人力资源集聚。

(四)优化产权制度,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

资源型经济的不发达,以及相关问题的出现,并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与资源开发有关的制度安排的问题。正是资源及资源财富管理的失当,才引发了所谓的“资源诅咒”问题。对于资源丰裕国家或区域而言,面临骤然来临的资源繁荣和资源财富,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准备和有效监督,使得其他生产要素沦为资源的附庸。原有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资源财富为主导的新的发展平衡。资源型经济现象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看。就是资源产权及交易制度、资源开发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的严重缺失,使资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宰性力量,恶化了贸易条件和产业发展生态,扭曲了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与配置方式,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导致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制度规范和管理约束是防范资源优势肆虐的最根本途径。因此。为把资源利用控制在一个社会最优水平上,就必须建立优化合理的产权制度,全面提高制度质量,有效预防和遏制资源利用的权利寻租,以保护资源产权市场的有序性,减少因权利寻租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

注释:

①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06):96

②牛仁亮、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现象及其主要症结[J],管理世界,2006,(12):155,

上一篇:大连市纳税服务能力提升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