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习国际化: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5-31 07:21:12

高等学习国际化:机遇与挑战

摘要:赛义德・伊安多斯特(saidlrandoust),原籍瑞典,1960年出生于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省,分别于1984年和1989年获得瑞典查尔摩斯科技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到2000年在瑞典查尔摩斯科技大学工作。担任过副校长的职位。2001年到2005年在瑞典布罗斯大学任副校长。从2005年7月至今,任亚洲理工大学校长。此外,伊安多斯特教授是瑞典政府促进教学委员会的主席、瑞典政府扩大大学招聘委员会的成员、世界文化瑞典国家博物馆管理委员会成员、无国界工程师协会成员及瑞典研究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基金会成员。伊安多斯特教授曾获“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进步奖”,被莫斯科普列汉诺夫俄罗斯经济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文章系伊安多斯特教授在第三届亚太国际教育论坛(2010亚太国际教育会议暨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的主旨发言,由本刊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标题系本刊所加。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学习;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09-03

相对于高等教育。我更偏向使用高等学习(HighLearning)这一概念,因为它可以包括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在对高等学习所做的定义中,我想特别指出,高等学习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而我也一直致力于将国际化和跨文化融人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

最近,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Universities.IAU)了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数据是他们在2009年从115个国家的745所高等院校收集的,试图从中探索出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什么国际化对不同地区的高校来说都同等重要,国际化主要面向哪些人群,与之相关的高等学习国际化有哪些可能的障碍。等等。关于这项调查,国际大学协会主席曾做过评价。他认为国际化本身不是一个新现象。只是当前国际化存在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不断进步缩小了时空差距,使全球化发展进程大大加速。

在调查样本中,745所高等院校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非洲占6%,亚太地区占19%,欧洲占44%,拉美占9%,中东占5%,北美占17%。从这些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效: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研究和知识成果增加。院校之间团结和合作加强,国际课程提升了高校排名和形象。

前述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在促进学校国际化的进程中,会优先考虑发展以下几点:国际学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的相互协作。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双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学生和教职人员外出交流的流动性增多,发展和促进项目建设,分享国际化的先进科技工具,等等。

发展教育国际化的依据是:学生能为未来国际化职业做好准备;国际课程的分享能提高教学质量;国际化能提升高校排名,促进研究和知识产出,以及提供给学生多元文化学习环境。

我很喜欢一个美国学生说的一句话。他说:“企业要像站在月球上一样认真观察这个世界。推动创新,管理分析数据,并为客户提供价值――所有这些都要具有全球化视野,这将引领企业走向成功。”我从他的论述中看到,我们在设计教育方案和规划时,需要了解整体或全局。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当时有人分别问两个工人在做什么。一名工人回答说:“我在堆砌石头。”另一名工人则答道:“我在建造大教堂!”由此可见,事先对教育的宏观规划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中教育质量的高低。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所发生的_些变化。它们体现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特性。在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卡塔尔和阿布扎比花费了数亿美元用来在本国开办欧美顶尖大学的分校:我们也在沙特阿拉伯开办了阿h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其100亿美元的投资超过了美国5所大学的总投资;新加坡正计划建立一所关于科技和设计的公立大学,同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下面新成立一所采用美国教育模式的自由文科学院: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C9联盟,这九所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以提升他们的全球竞争力:印度教育部也准备新建14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综合性大学,他们最近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国外教育投资者在印度开办大学或分校。

这些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这其中当然有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因素,以及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很多政府已经意识到增加高等学校数量这个因素,但其实保障增加国家生产力的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市场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大学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找到教育质量和市场竞争的平衡点。当前,高等教育中私有化和多元化要素日益增加,对在职人员的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大学相比较以前会招收更多的成人学生。提升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变得更重要。这也是新一代学生所期待的。在教育教学中,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投入使用。许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模式。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取决于他们所学习的国家,所以单一的模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学校自身必须选择国际化的目标市场,并确定学校本身与特定国家或地区有很高的相关度。比如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现在亚洲的大学已经不大可能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获得大批量生源,新兴的生源市场应该在亚洲和非洲。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许多国家的政府意识到他们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如果他们把质量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高质量的大学需要强有力的研究能力,这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在大学的外部和内部管理中,市场机制的影响日益增加,股东对教育能够“物有所值”的期盼日益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卓越”是如此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招生,也有利于学术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在全球范围内,远程教育和跨境教育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国家,民办的盈利和非盈利高等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我特别提到的一些因素,亚洲的教育还面临什么挑战呢?当那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我们就需要为他们做好准备。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教育和市场需求相联系,这一点很关键,正如我之前称作实践一基础的科学知识,就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公共部门的全力合作。大学收入来源也需要多元化,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和他们家庭需要分摊的费用,这和一些私立资助机构的出现密不可分。当然,职工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大学教职人员的薪水更加诱人,才能吸引到优秀的教职员工。

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数量的扩大,而更应该是质量的提升。一些大学的教职人员需要专业发展和培训,因为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他们的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当今,人们对大学教职人员有了更多期望,仅仅从事教学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期望了。在高等院校管理上,不同国家

的众多大学拥有日益扩大的自,现在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大学在接受公共投资的同时,如何平衡其与自身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这自然涉及到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私立机构和公私合营机构希望与大学紧密合作。我确信,一些以这种新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投资模式的大学将会建立。

我还要强调的是,人们看待知识的方式很关键,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对教育也有决定作用。在以往,人们认为大学对知识发展具有垄断地位。大学能够对社会产生训育作用,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探索和积累新的知识,研究人员有他们自己的日程安排:研究拥有无限制的自由和无条件的资助,研究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控制的。现在这种看法有所转变:人们开始认为社会能够反作用于大学,认为从社会角度看科学更为重要。在许多案例中,知识生产与实际应用及经济影响高度相关,这些研究是有目的的,可控制的,能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而且科研资助和捐赠者、股东的需求紧密相联。

这种发展当然也与知识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兴起有关系,这意味着新知识必须与学生先前的经验进行有意义地联系,大学需要更好地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训练学生在新环境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多调查表明,在教育中培养诸如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分析和逻辑思考能力、领导力、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如期完成工作的能力等,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我们这一地区,对于高效率、低成本、适应性强的技术需求日益增加,当然这和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态发生的主要变化相联系。这也是我们需要教育在上述巨大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

当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的出现往往存在或潜在诸多风险,因为很多大学不一定都如一些知名私立大学那样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这是世界银行对于质量的重要性的陈述。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私立大学的质量都很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立大学质量也都很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确有必要进行机构重组。我们看到,私有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已开始起作用,很多投资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本身也会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这里尝试列出一些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未来的高等院校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该教给毕业生什么样的技能?高等院校应该怎样界定“知识”?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整个世界的就业市场正在经历巨大转型,未来的就业市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许多额外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某些工作会被完全淘汰,一些职业会被替代,一些职业则会被重新定义。2009年亚太地区失业人数是1亿,世界劳动人口会从今年的45亿增加到2025年的52亿,仅在亚太地区就会新增3亿个岗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将会新增2000万个工作机会。所以,大学对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的研究很重要。

与此相关,我们需要使用新的方法来开发国际课程,使课程可以同社会需求相联系,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界定学术的和专业的情况,并把它们转化成学习成果;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改善学术成果,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转化教育、学习和评估的模块和方法,使它们成为导向性输出;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教育教学在授课、监测、评价等程序上的质量: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形成学生通用的且与学科相关的能力,这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重视理解力和技能的形成。

我个人非常赞同我称之为“普遍专业(UniversalProfessions)”的这一名词,它意味着大学里的专业教育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间进行合作,学生依托这些专业帮助,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和验证知识,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话语,从而整合不同形式的知识,这一定要和新的专业管理模式和考试模式联系在一起。以“合作模式”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需要新的结构,大学各个专业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决策能力。道德教育也是普遍专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所以,正如我所提到的,我们对知识的看法非常重要。在传统的看法中,只有科学知识得到认可和赞扬:而我对知识的看法是,知识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发展、构建,比如隐性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本土知识。等等,大学教育需要将上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

上一篇:中美英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比较研... 下一篇:教师在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