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校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人生

时间:2022-05-31 05:28:26

让职校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人生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相应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之一的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学生加强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领悟人生的真谛,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增强就业信心,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求知学习需要感悟。孔子教育学生读诗要善于感受、引发、领悟、提升,并据以指导实践。《中庸》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即是人生体验之一种。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语文课所独有的朗诵、感悟、体验等能净化人的心灵。因此,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历来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文道兼顾,让求知者在学文中“悟道”,使学生受益匪浅。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是语文教师的任务。职校生的人文素质整体偏低,或语文素养不高,或人文素养缺乏,或人文精神失落。但是,他们处在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对众多的社会问题密切关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如果教师紧扣教材并适时地抓住社会的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其学习课文负载的内容,认识社会生活,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学生就能在无声的熏陶感染中,释疑解惑,体验到道德的认知,内化成自己的德性修养,受到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提升职业素养,也是企业文化的需要。企业文化素质是职校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亦是职校生区别于普教生的特殊性所在。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但部分职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从生活环境到工作氛围,从人际关系到事业追求,无一不困扰着他们,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学生阶段,中职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了解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中,进而从“校园人”过渡为“企业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语文新教材彰显职教特色,三个模块各有侧重,选文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富有文化内涵深厚、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等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此功能,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自知与自强能力的培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的问世,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贫寒学子。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家境较为贫寒,部分学生尤显自卑。教师应用心教育,树立他们生活的自信心。职业模块(工科类)第一单元三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是: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我很重要》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或缺”的表现,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呼吁: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追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三个不同的侧面选取材料,用充满理性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诫:人活着应有精神追求;《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告诉学生: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走好漫长的人生之路。正如单元导读指出:读了本单元的文章,一定会对自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一定会更加懂得如何走上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

职业态度培养。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观念正确、心态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较积极、慎重,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较大,相反地,观念不正确、心态不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推诿搪塞、轻忽草率及速命论的倾向。职校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前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度过,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大都来自父母长辈的谈论。因此,职业态度的养成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责无旁贷帮助学生,使他们认识、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世界,并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目前国家社会的需求,以便掌握各种环境、机会,增进其就业信心。教学职业模块(工科类)第四单元三篇小说,学生能从课文里领悟到理想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养爱岗敬业、踏实做人的职业态度。

挫折教育。职中生一般都参加过中考,都曾有美好的愿望: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但名落孙山给他们上了人生痛苦的第一课。于是很多学生由此沉沦:用悲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在这方面,教材的编写者没有忘记给学生以精神食粮: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在成败、得失之间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强、忍耐、热爱和尊重生命。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人生的真谛其实就是指我们追求过努力过曾经拥有过而自己问心无愧。而我们寻找人生真谛的动力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种信念,人生实际就是建立在这种信念上而活。不要因为人生充满缺憾就放弃追求人生的真谛。

爱情教育。爱情教育能让学生成为有责任心和审美力的人。职中学生早恋现象普遍存在,在恋爱过程中甚至把过早地偷尝禁果当成是一种时尚。中职语文关于爱情主题的课文蕴涵着对生活、生命独特深刻的体验以及对人和世界存在方式的深切关照与透视。我们应通过课堂和文学作品来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五篇有关爱情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令人回味无穷。《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文中的“我”与学生们进行了爱的对话,没有刻意的说教,爱情教育的理念却已渗进了学生的心灵。教学本文,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机智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给学生深切的领悟。

境界教育。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既迫切又模糊,这极符合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洞察生命的真谛,打造精神的底蕴,拓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加文化积淀。课文《人生的境界》中,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读这些文章,能使内心世界变得洁净、敞亮,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智慧得到增进,性灵得到陶冶,形成的文化底蕴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促进语文教学中知、情、意、行的和谐优化发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羊水栓塞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关于五脏生痰的中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