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如何上好体育课

时间:2022-05-31 01:25:00

农村中学如何上好体育课

虽然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客观困难存在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如何上好体育课,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场地器材设备。

二是班级规模。大多数农村中学的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不仅会加大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是农村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它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心态,也不能达到健身的作用,更不能掌握健身的方法,不能为终身体育服务。

四是有的学校虽然配有专职教师,但很多体育课仍保持着应试教育条件下那种“集合――跑步――解散”的放羊模式,致使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学生的体育素养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根本得不到落实。

五是当前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平时懒散,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深,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很少;而且大多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勇气和信心去克服,怕吃苦,体育课上不是溜边就是请病假,身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根据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本人认为要解决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变通调适策略。

在农村中学,班级人数较多,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如进行分组教学或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来优化体育教学的环境,使之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突出特色策略。

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已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体育设施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体育教学场所空地比较开阔,因此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农村学校只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就可以创设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三.进行分层次,因材施教。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层次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加强农村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充分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也达到了调节课堂的作用。

五、正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不断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积极发现学生闪光的地方和优点,鼓励表扬并举,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承认和肯定,也是对学生心理的一个良性刺激,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了,也就不能吸引学生。要想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单凭趣味性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游戏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发挥体育游戏教学的多向育人功能。选择体育游戏时,应把趣味性作为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把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积极手段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了身体又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

七、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要改变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从教材的使用上入手,改变重视竞技技术的局面,从学校体育的目的出发,采用注重体育技术而不忽视其他功能的灵活的编排方式,因地制宜,充分使用教材;重视教学过程的实施,使技术教育游戏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活而有序,重视密度与运动量。这不失为一种将运动、技术同享受运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晖 主编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祥 主编 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化学教学要突出素质教育 下一篇: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