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5-30 02:48:42

浅谈学困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笔者认为,造成学困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不得法。这里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

1.对学困生缺乏爱心、关心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没有爱便不可能赢得孩子的心。但由于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差异,一些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老实听话的学生关爱有加,但要爱那些不大听话,学习成绩很不起眼,甚至与老师“顶牛”的学生,爱则是一句空话。爱心、关心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困生在形成初期,当遇到一些疑难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时,有的老师却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有的故意把这些学生的座位放在后排或边排,甚至连他们的作业都不予批改,使他们感到自己总是比别人低一等、矮一截。还有的老师对他们总是“铁面孔、冷冰冰”,从不过问他们的冷暖和困难,学生也不敢把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遇到的困难向老师和家长倾诉。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缺乏关心、爱心,缺乏为他们服务的精神,不能以应有的热情去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进取愿望,于是这些学生便自甘落后、自暴自弃。

2.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方法简单

教育作为一项极其复杂且具艺术性的工作,其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艺术的把握和教育方法的运用。动辄责怪、训斥、体罚等是粗暴的教育方法,而一些教师和家长却习惯于采用这种原始的、低级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但他们得到的常常是尖刻的批评,甚至惩罚,使得学生与教师、家长形成对立,拒绝接受批评教育,其结果只能把他们推向后进生行列。

3.缺乏对学生个别对待的态度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12岁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男孩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就会损害他的气力,到明天他也许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学习上的成绩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80分”是成绩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60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是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所需时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偏偏忽视了这一方面,国家用统一的大纲教材,学校有统一的目标要求,教师则采取统一的方式教学。一个模式、一刀切的教育造成了许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不适应。比如,有的教师或家长硬性规定孩子考试要达到优秀,否则就要受罚,有的学生做错了题,写错了字,教师或家长要求重写十遍、几十遍;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能力和基础,一味要求,孩子虽几经努力,若达不到要求,就责骂甚至殴打。这种教育,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日趋低落,从而丧失了进取的信心。

学困生由于长期或反复遭受挫折和失败,从而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缺陷,他们不会关心,不会同情,喜怒无常,行为不定等,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矫正他们的不良人格,促进其转化,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经多年的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用爱雕塑。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啊!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若获至宝,他小心地把它带回家,精心雕琢,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农夫觉得树根没有用,而到了雕塑家手里却这么珍贵?理由很简单,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他就只能是一件废物;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它就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了。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任何学生的本质属性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塑造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本质的。所以,对于学困生,不能过早“判刑”。教育根植于爱,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让后进生享受成功的快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学习跟不上时,开始还想努力,但后来就放弃了,成为课堂学习中的“客人”。因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得到的往往是否定的评价,体验到的大多是失败。这种结果不仅影响学业,也极大影响到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后进生身上的“亮色”,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满足、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把思想同自尊融为一体。学困生也有做人的尊严,也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与赞美。所以,教师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困生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道德尊严,同时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怎样才能使学困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学到的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笔者认为,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后进生个性的自我表现。因此,我还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者讲他们经历过的故事,或者讲他们的幻想,甚至讲他们虚构的东西。学生们对这种创作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每个孩子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尊严。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进行智力的和精神财富的交流,逐步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融入到集体中去,从自己在活动中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感到自豪,赢得自尊,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上一篇:活用赏识教育激发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导、学、练”模式在政治课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