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5-30 02:19:12

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运动损伤,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公共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中探索体育教学中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其健康、学习、生活,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正常的体育活动。因此,研究和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很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1 直接原因。(1)对运动损伤缺乏必要的认识。由于缺乏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思想上不重视,对预防运动损伤意义认识不足,忽视安全教育,不懂得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造成在体育教学中,心血来潮,忘乎所以,不顾主客观的条件的限制,盲目或冒失地进行,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发生损伤后,又不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原因,致使损伤事故时有发生。

(2)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未做准备活动或做的不充分,身体的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关节和韧带没有得到充分的拉伸,力量和伸展性就受到影响,在教学中学生时常会出现踝关节和膝关节扭伤的情况。另外,准备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的不够紧密;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都可使身体某一运动部位发生运动损伤。

(3)技术动作错误。在运动中,技术动作错误也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机率更大。如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时,技术动作不正确或过杆后不能保持身体平衡、落垫动作不正确而受伤。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力学原理,所以容易受伤。

(4)体质差。体育课中易受伤的学生多为体质差、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平时这些学生胆小、谨慎、不爱动,往往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已经完成或达到规定的动作技术水平和标准时,他们也想力求达到或完成。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凭一时的冲动,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及合理的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从而造成损伤。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是在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5)组织管理不善,缺乏指导。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高,但随意性较大,加之在教学中不遵守教学的原则、规律,组织教法欠妥,不按照体育教学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要求,在练习阶段学生过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在场地上无序及不遵从场地分区,这都成为致伤的原因。

(6)场地设备及服装上的缺点。场地不平、有碎石杂物、跑到过硬、过滑、沙坑过硬或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运动式服装不符合要求,鞋过大过小或穿皮鞋等等都可能容易引起跟腱拉伤、腿部擦伤、踝关节、膝关节扭伤的情况。

1.2 间接原因。这也是运动损伤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包括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而应激反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应激反应就是当机体遭受强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或情绪变动时,在没有发生特异的病理性损害前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这些反应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应激反应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评价、生理和注意反应等方面。

2. 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2.1 对学生加强思想、安全和组织、纪律性教育。要加强体育教学目的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高技能、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发展个性、提高思想品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同时,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良好道德品质。

2.2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吃透教材,充分熟悉、了解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对那些不易掌握和易发生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做到心中有数。要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学习动作要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还要注意性别及个别学生体质差的状况。

2.3 科学安排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运动负荷要根据课的内容、时间、场地、天气气候等因素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充分积极的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动员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适应教学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加强技术动作规范化的学习。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的技术动作正确、规范、合理。对于高难度动作学习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

2.5 保证场地、设备安全。要加强对运动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安全的检查及对学生服装的检查工作,不应在不符合要求的场地上或穿着不适合运动的服装进行体育运动,对于场地不平、器材设备磨损,要定期加强维修、保养、更换和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让学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条件下运动、锻炼。

2.6 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运动保健常识。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传授各项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按摩和预防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防范运动损伤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减少和防止教学中的损伤发生。同时重视加强对体质差、技术水平较低学生的辅导和保护。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是随时的、多方面的、复杂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更不要忽视了间接原因。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及预防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教学 下一篇:技工学校教学方法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