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替曲塞结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时间:2022-05-30 02:15:42

雷替曲塞结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结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2例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把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给予对照组氟尿嘧啶结合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雷替曲塞结合奥沙利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7.14%,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 术后晚期复发大肠癌; 临床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20-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61

大肠癌又被叫做直肠癌,是临床治疗中常见恶性肿瘤。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饮食结构得到转变,导致直肠癌、结肠癌的发病趋势显著增加。大肠癌在治疗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临床治疗中对此种疾病多选取西药药物治疗并且可取得一定效果。雷替曲塞属于对胸苷酸合酶直接抑制的新型抗肿瘤类药物,诸学者均表明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1]。本研究为观察雷替曲塞结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的临床价值,选取了2013年

8月-2015年8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2例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患者实施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2例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把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6~74岁,平均(62.11±5.47)岁。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62.04±5.33)岁;肝转移5例,盆腔转移3例,肺转移10例,多处转移3例。观察组男15例,女6例,年龄27~74岁,平均(62.34±5.22)岁;肝转移7例,盆腔转移1例,肺转移10例,多处转移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转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75岁并≥18岁。(2)接受调查前均有明确的手术病理诊断[2]。(3)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未发现有病灶转移现象,术后停止化疗后经复查有远处转移病灶,经影像学检查后均可观察到可测量的病灶。排除标准:(1)排除有严重心、肺、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2)排除对本次研究有药物禁忌的患者。(3)排除精神疾病、妊娠、哺乳期患者。(4)排除无法坚持完成治疗,临床资料不全面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氟尿嘧啶(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598)结合奥沙利铂(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36)进行治疗。选取380 mg/m2氟尿嘧啶、140 mg/m2奥沙利铂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4 h/次,每3周接受治疗1次。

1.3.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雷替曲塞(生产厂家: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5)结合奥沙利铂(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36)进行治疗。选取4 mg/m2雷替曲塞、140 mg/m2奥沙利铂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4 h/次,每3周重复治疗1次。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4.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稳定(Stable Disease,SD)、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CR: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且消失时间≥30 d;PR: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病灶部分消失,并且缓解时间≥30 d;SD: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减少50%,持续时间≥30 d;PD: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减少25%或者增大15%并且出现新的转移病灶[3]。有效=CR+PR+SD。

1.4.2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观察其不良反应,其中包括恶心、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黏膜炎、肝功能异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7.14%,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632,P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恶心、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现象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4.156,P

3 讨论

晚期大肠癌患者属临床严重疾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大肠黏膜出现恶性病变,并且是由多种致癌因素共同作用出现的结果。大肠癌是肛肠外科治疗中最多发的恶性肿瘤。因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们富裕的同时饮食结构也在不但得到改善,长期饮食无规律或者饮食油腻类食物导致直肠癌、结肠癌发病率直线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大肠癌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确诊是已为中晚期肿瘤,无手术治疗机会,部分患者即使发现病情较早,接受手术治疗后仍然存在的复发、转移、恶化等威胁。有相关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0%以上均存在远处转移的风险[4]。所以,对术后复发晚期大肠癌患者实施化疗治疗是最后治疗的有效方案。诸学者均表明化疗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5-6]。

上一篇:瑶药配茶油外涂治疗褥疮50例效果分析 下一篇: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