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为什么这样难

时间:2022-05-30 09:17:09

南方某化工原料制品公司(下称南方公司1998年开始与沈阳李某开的化工产品制造厂(下称化工厂形成买卖关系,南方公司为化工厂提供树脂等原料。双方合作一年后,南方公司因化工厂拖欠其货款13.7万元,而不再为其供货,并多次派人催要货款,化工厂以无钱为由拒绝支付。无奈之下南方公司将化工厂至某区人民法院。某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被告双方买卖合同有效,化工厂拖欠货款应予返还,遂判令被告化工厂返还原告南方公司货款13.7万元并从判决生效之日支付滞纳金。被告化工厂以原告提供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为由提出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依法驳回了被告的上诉维持了原判。案件好不容易进入了执行程序,南方公司却发现自己掉入了另一个陷阱,化工厂已经名存实亡,工人全部放假回家,厂长李某已不知去向,仅有的一间厂房也是租的。南方公司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执行人员告知,化工厂无财产可供执行,只能等有钱时再执行。时至今日,该案的执行仍无任何进展。

现在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打官司到底有没有用?看来执行难已经动摇了人们对我国法制建设的信心,而现实情况也的确令人担忧。据某报载,记者在某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调查时发现,仅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该市无法执行的案件加起来就有3146件,其中基本都属于民事案件。造成无法执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被执行的公民死亡、下落不明、居住境外、被捕入狱等,被执行的单位倒闭,被吊销、注销,歇业等;二是被执行的人或单位财产经拍卖无人竞买,而申请执行人又不接受抵债,全部财产抵押给他人或是没有财产可以拿来执行等。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法制的不健全以及执行人员的执法不严,而且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法律不健全,使被执行人有机可乘,由于执法不严,使被执行人逍遥法外。

事实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执行问题还是有很多规定的。比如,民事诉讼法就有29条关于执行程序的专门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有49条专门规定了执行程序的内容。为了强化执行工作的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又专门制定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长达137条的篇幅详细规定了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若干问题,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以大量解释和批复方式指导执行工作,并且以开展全国规模的执行年、执行月等方式加大执行工作的力度。声势不可谓不大,但仍然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雷声过后仍然波澜不惊,欠债的仍然不还,债权人依然徒呼奈何。本案例就是一个例证。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银行存款的办法强制执行,也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而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依《刑法》第313条以“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然而翻遍法院的卷宗,这一罪名的判例却是寥寥无几。因为这一条款的适用必须有明确而充分的证据证明被执行人有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否则很难认定。有些被执行人采取各种办法隐匿财产,逃避法律追究,法院却无法追究其责任。

本文中的李某就是如此。他先是拖延不还,无理上诉,后又逃之夭夭,不知去向,法院最后只能终结诉讼,使神圣庄严的法律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中国法律面临的尴尬现实。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尴尬的执法窘态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现有刑事立法对债务人的执行措施还显软弱,除了一条很难适用的罪名外,再无其它有力度的规定,因此刑法应考虑对拖欠债务者增加一些罪名以约束和促使其主动还债。同时应参照国外的一些有效办法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如对故意拖欠债务的个人和单位负责人,采取限制出境和限制消费等办法。对个人小额的欠款,还可以采取强制债务人劳动的办法使其换取劳动报酬以偿欠款。

2.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很多难以执行的案件并非全是不能执行,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人情关系,地方保护,甚至执法人员枉法执行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有法可依外,更应该责任到人,严格执法。人民法院是适用法律的最高机关,它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追求的是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其它的利益关系不是法院应该考虑的。因此,严格执法必须落到实处,违法必究更要责任到人。

3.执行工作需要大家齐努力,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执行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执行带来难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形成被执行人恶意逃债的行为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使逃债者无容身之地,使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富有成效。

4.归根结底,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还是要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提高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诚信观念,形成恶意拖欠可耻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沈阳申扬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跳出权力挖掘的心理陷阱 下一篇:三个昏官的“杰作”:保姆“荣升”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