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名、字、号知多少

时间:2022-05-30 08:01:16

历年高考语文都有文学常识题,此题往往涉及到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那么,如何区分古人的姓、名、字、号呢?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上古时期,二者是有区别的。姓拆开就是“女”和“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说明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因此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以姓来“明血缘”“别婚姻”。古姓中有不少从女旁,如姜、姚、嬴、姬等。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代表“身份”。姓氏来源不一:有的得之于祖先谥号,如文、武;有的得之于祖先之国,如虞、夏、周、齐、鲁、吴、赵等;有的得之于祖先之爵,如王、侯、王孙等;有的来自于担任的官职,如司马、司徒、司空、师、史等;有的来自于职业技艺,如巫、卜、陶;有的得之于所居之地,如西门、东郭、南宫、百里等;后世的有些复姓始于少数民族语的译音,如拓跋、呼延、慕容、宇文等。还有以图腾为姓氏,如龙、竹、牛;以自然景物、日用器物为姓氏,如江、石、管;以数量词、排行次序为姓氏,如孟、万、季。再者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氏,如张、郑、刘;因避祸、避讳而改姓氏,如邱、冯、同。这里要注意,有些姓氏现在已很少见到,阅读古文时,不能照字面理解,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中的“京城”是姓;又如“百里孟明视”中的“百里”也是姓。

名,一般是幼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字,又称“表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的。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含义相同、相近、相辅、相延或相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秋瑾,名瑾,字璿卿,瑾、璿,皆为美玉也;关羽,字云长,名、字相辅,取“展翅入云”之意;杨达,字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也叫别号、别字,是使用者本人所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号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有的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如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山人”,“”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做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的《玉川子诗集》、杜牧的《樊川文集》、老莲的《荷花鸳鸯图》(明朝陈洪绶)等。

此外,古人还常用人的籍贯、地名、官爵名、谥号、书斋名来替代人名。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中“南海”指康有为;汉孔融称孔北海(孔曾任北海太守);杜甫称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岳飞称岳武穆(武穆为岳飞谥号);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饮冰室为其书斋名);史可法称“督相史忠烈公”(督相为官职,忠烈公为谥号)等。这些称号,大都是他人或后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属敬称。

由于古人重礼仪,所以在名、字、号的使用上很是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幼的称呼,有时为了介绍他人为他人作传也可称名;字、号、书斋名、谥号、官爵名一般用于尊称、敬称或下对上的称呼。有时,名、字合起来称呼,以示尊敬。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要注意的是名和字连用时,汉代以前先称字后称名,如上文中“百里孟明视”,其顺序为姓+字(孟明)+名(视);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上文中“萧君圭君玉”,其顺序为姓+名(君圭)+字(君玉)。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了解了关于古人的姓、名、字、号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答题,同时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传承文化。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一中】

上一篇: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作文评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