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V)在中国司法精神病学中的应用情况

时间:2022-05-30 05:31:23

ICD-10(V)在中国司法精神病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精神障碍;诊断分类;司法精神病学;ICD-10;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6-0404-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6.008

1 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适用情况

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精神医学的亚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医学要件与法学要件的相互结合。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被鉴定人的能力鉴定,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嫌疑人实施行为时有无精神异常,及行为与精神异常的关系。医学要件需要确认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是何种精神障碍。现行的诊断标准,如《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V))、《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都侧重于临床诊断,这对于临床表现典型、充分,可以依据诊断标准诊断特定的精神障碍。在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司法精神病鉴定更多的是使用CCMD-3,只是在CCMD-3没有诊断编码的情况下才会使用ICD-10(V)或DSM-Ⅳ作为补充[1-4]。如“分裂型障碍”(ICD-10 中编码F21)和“边缘性人格障碍”(ICD-10中编码F60.31; DSM-Ⅳ中编码301.省略)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维普资讯网(网址:www.省略)中的全部期刊,均采用高级检索,时间从网中能查到的最早时间至2008年2月],就以下问题同其他鉴定专家讨论后提出以下看法。

3. 1“非特定的或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的比较

检索途径:中国知网检索项为“主题:待分类的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逻辑关系为:“包含”“司法鉴定”;匹配:“模糊”。维普资讯网检索项为“任意字段:待分类的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逻辑关系为:“并且”“任意字段:司法鉴定”。

上述提及的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精神障碍诊断困难的可能原因,造成有些案例很难根据特定的诊断标准对号入坐。这些非特定的或待分类的精神障碍在3个诊断系统中有不同描述:

CCMD-3有9或.9编码的“其他或待分类的…”,特别是大类编码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之下的 “90待分类的精神病”、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在中国更适合于司法鉴定中遇到的一时不能确诊的案例。CCMD-3对这些诊断编码都有相应的描述。如 “90待分类的精神病”诊断标准描述为有精神病性症状,但不符合0~8编码的各类特定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具体为:(1)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表现;(2)因病史不祥,或无法直接进行精神状况检查,或其临床表现不符合任何特定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此类诊断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所占比例约为1.79%~9.74%[5-8],所查文献使用的标准,有一半(2/4)使用CCMD-2,一半(2/3)没有提及具体诊断标准,而是采用临床诊断。具体见表1。

ICD-10(V)10个诊断类别中,每个都有“未特定的”诊断编码,如“未特定的非器质性精神病”、“未特定的心境障碍”、“未特定的神经症”等。并单列F99“精神障碍,未在他处标明” ,但缺乏具体描述,仅描述为“一种不提倡使用的残余类别,用于F00-F98的编码都不能采用的情况”。对于涉及司法鉴定的情况,却在第21章《影响健康状态及与健康服务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中有大量体现,如:Z04 因其他原因而进行的检查与观察,包含:出于法医学理由进行的检查;Z04.6全面精神检查,应当局的要求。

DSM-Ⅳ中对于每类诊断至少有一个“未加标明的”诊断类别,对其适用情况明确规定为四种情况,如(1)临床表现符合该类诊断中的精神障碍的一般指标,但症状尚未符合任何一特定障碍的诊断标准;(2)症状未达到某一特定诊断的阈限;(3)有不典型的表现或混合的表现便会出现这种情况;(4)没有充分收集完整资料的机会……。而且还有附加编码300.9未能标明的精神障碍(非精神病性),并且有具体描述:“使用此编码的有几种情形……。”

基于上述原因,建议在ICD-10(V)修订时对于“未特定的……”应有相应的原因描述或相应的临床表现描述,或简单地如CCMD-3归入“待分类的精神病”、“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以利于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疑难、疑似案例的国际交流,如进行原因分析或随访研究或对法定能力判定的影响。因为即使诊断困难、诊断意见不一致,有时并不会影响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等法定能力的判定。但也建议应在诊断描述中注明:不提倡使用此诊断类别,应尽一切可能明确诊断。

3. 2无精神病诊断的比较

检索途径:中国知网检索项为“主题:无精神病”;关系为:“包含”“司法鉴定”;匹配:“模糊”。维普资讯网检索项为“任意字段:无精神病”;逻辑关系为:“并且”“任意字段:司法鉴定”。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约3.3%~64.7%诊断为无精神病,特别是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件中比例更高[9-15]。所查文献使用的标准4/7使用CCMD诊断系统,3/7没有提及具体诊断标准,多是根据临床诊断。具体见表2。

CCMD-3中大类编码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之下有92.1“无精神病”诊断编码及详细描述。而在ICD-10(V)无此编码。在DSM-Ⅳ中有类似的附加编码,如V71.09“轴Ⅰ无诊断或情况”,仅描述为“存在轴Ⅰ无诊断或情况,可能有或可能没有轴Ⅱ诊断”。

尽管各国司法鉴定体制可能不同,但仍可能存在需要出具被鉴定人精神健康状态的报告。如果ICD-10(V)修订时考虑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需要,那就有必要对“无精神病”下个统一定义,可采用类似DSM-Ⅳ用附加编码表示。

3. 3诈病或有意伪装精神障碍的比较

检索途径:中国知网检索项为“主题:诈病”;关系为:“包含”“司法精神病鉴定”;匹配:“模糊”。维普资讯网检索项为“任意字段:诈病”;逻辑关系为:“并且”“任意字段:司法精神病鉴定”。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被鉴定人为了逃避法律惩罚或为了得到某种利益,会有意伪装精神症状或各种各样的表现[16-23]。如对贩毒嫌疑人的司法鉴定中35.1%有诈病[16],海洛因依赖患者戒毒过程中也有很高的比例[17,19-23](见表3)。

CCMD-3中大类编码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之下有92.2“诈病”诊断编码及详细描述。

ICD-10中在第21章《影响健康状态及与健康服务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有Z76.5诈病(有意伪装)编码,包含人们带有明显动机装病。

DSM-Ⅳ轴Ⅰ“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V65.2诈病编码,并有详细提示及描述。

应该说诈病更多地归属于精神障碍范畴,建议ICD-10(V)修订时应纳入(V)之下,并应对诈病的确切诊断作出规范性、指导性诊断描述。因诈病诊断三标准不统一,临床本身确切诊断诈病就有很大难度,在司法鉴定活动,特别是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更有难度,为了逃避惩罚,没有确切的证据,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承认他/她是故意装病的。这样对于诈病深入的研究及随访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卢胜利.CCMD-3是司法精神病鉴定诊断的唯一应用标准吗?[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2):108.

[2]汪志良.也谈CCMD-3能否作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诊断的标准[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5):316.

[3]徐嗣荪.CCMD-3当前可否作司法精神鉴定依据的拙见[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1):61.

[4]郑瞻培.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诊断[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B12):415-416.

[5]姚祖华,鲁淑莲,刘显玲,等.近40年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的比较[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01):46-48.

[6]邢学毅,马长锁.81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05):278-279.

[7]李正发,刘国清,谭代林.335例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2,17(03):82-83.

[8]王俊杰,陈瑞珍,王旭荣.女性精神障碍者62例被害案例特点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4):206-208.

[9]胡峻梅,李焱,霍克钧.238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件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22(6):410-412.

[10]胡峻梅,李焱,霍克钧.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例的智力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7,23(2):105-107.

[11]蔡德明,涂哲明.57例无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2005,(1):47-48.

[12]苏雪倩,李秀荣,钟杏圣.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无精神病”115例的初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5):389-390.

[13]齐咏华,亢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无精神病74例案例分析及随访[J].法医学杂志,2006,22(2):135-136.

[14]韩国玲,刘桂兰,宋志强.司法鉴定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无精神病者暴力行为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12):404-406.

[15]王健,韩臣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无精神病案件特点[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155-156.

[16]李少成,王学义,王小敏,等.诈病者与精神分裂症暴力违法及精神分裂症无违法者MMPI测试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16(4):307-310.

[17]王映红,李身录.强制戒毒人员诈病的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2):81-82.

[18]王庆珍,宗建强.肇事后诈病2例报道[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1):51-52.

[19]吴乐平,黄莉,何国庆,等.296例海洛因依赖者广义诈病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1):16-19.

[20]吴乐平,张迪然,黄莉,等.海洛因依赖者伪装和制造疾病临床研究(附221例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82-83.

[21]杨春华,施荣汉,普恩盛,等.37例贩毒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79-280.

[22]吴乐平,张迪然,何国庆,等.175例海洛因依赖者诈病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2):144-147.

[23]肖卫东,唐全兴,等.强制戒毒人员诈病现象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13(1):47-48.

上一篇:团体美术治疗类型述评 下一篇:气质与婴幼儿龋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