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灾害新闻报道中媒体链的“功能补偿”

时间:2022-05-30 03:27:09

试论灾害新闻报道中媒体链的“功能补偿”

危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公众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在不同阶段中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媒体形式也有各自的信息沟通优势,因此各方媒体应当紧密协作,在灾害的各个阶段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信息高速流动的媒体链。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媒介理论”(Remedial Medium)基本内容是: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体链是指:在报道同一重大主题或者一系列主题的时候,不同种类的媒体形式之间以及同类媒体形式内部产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迅速联动的信息高速流动的信息网络系统。媒体链所涉及的媒体形式既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和报纸媒体等,还包括社交媒体、个人媒体等新媒体形式。

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核危机为案例,在“补偿性媒介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危机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以及各媒体之间是如何展开资源共享、紧密协作联动的过程展开分析。

灾害潜伏期:广播电视充分发挥预警作用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为应对突发灾难,不仅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应对措施,努力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的媒体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灾难报道体系。在长期的灾害潜在期,公共媒体中普及面最广、受众最多、公信力最强的媒体就是电视媒体。

首先,广播电视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有力保证。日本《播放法》(1950年)规定,当自然灾害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广播电视机构必须为防止灾难发生或减轻受灾程度做相应报道,而NHK(日本放送协会)则是被《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规定的“指定公共机关”,必要时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长官均可向NHK提出播放要求。

其次,电视机构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硬件准备,以确保灾难发生前的及时预警和灾害发生时信息的及时传播。2007年10月,日本气象厅推出“紧急地震速报”(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系统,系统在地震发生1到2秒内向广播电视系统发出“紧急地震速报”,包含震中、震级和强度等信息。灾难发生时,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放送协会NHK播送的地震警报。截至“东日本大地震”爆发时,日本国家电视台从2007年运用这个系统开始并已经发出类似警告17次。

再次,反复演练,确保灾难发生时的冷静和有序。日本媒体除了经常提醒民众怎样摆放家中的物品防止掉落等细节问题以外,还常常对每年9月1日防灾日应对东海大地震的防灾演习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平时经常在电视上讲解大地震来临时如何避难,当地有哪些避难地点,避难路线怎样,以及地震发生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为防止余震走哪些路线最安全等等。

灾害突发期:广播电视、门户网站齐头并进

在灾害突然发生的危急时刻,不仅日本广播电视媒体一如既往的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日本受众所称赞,网络媒体和新媒体重要的“补位”作用,以及多媒体之间的联动与协作也值得探讨。

电视在灾害刚刚发生之后,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向民众履行告知和预警的义务,并传播及时准确而又详细的灾情报道。而广播电视这样的主流媒体不仅单纯传播关于灾难的信息,还对“定义”和“构架”灾难起到十分核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媒体在灾害事件中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和引导社会重建的重大责任,成为国家危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一 。

同时,网络媒体在灾害报道方面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已经显现。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分析显示,在问及上网获取地震信息的来源时,回答最多的是“门户网站(雅虎、谷歌等,不包括报社网站和电视台的网站)”,占了43.2%。另一调查显示,人们认为门户网站上灾害信息的公信力仅次于电视台,高于报纸。

分析起来原因如下:第一,网络媒体利用率与可信度日益提升。网络媒体进行灾害性新闻报道的平台是政府部门网站、门户网站和报纸网站,具有较强权威性。第二,网络的整合功能日趋强大。它可以综合各个时间段来自各方的信息以时序上对信息的修正更新体现真实性,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元化方式展现出来,不仅具备了电视媒体画面连续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而且克服了电视新闻碎片化和瞬时化的不足。第三,传播模式上,网络媒体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多以大众传播为主,而网络媒体通过“点—面”和“点—点”的双重传播,使得集体动员成为可能。

灾害蔓延期:新媒体表现抢眼

大地震之后,核泄漏的恐怖笼罩着人们,灾难进入蔓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各种谣言和猜想产生并传播,各种不同的意见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各大媒体如何紧密配合、应对危机、稳定人心,引导舆论走向就成为各方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媒体在这个阶段的报道不仅要满足向公众提供灾害事件零散的信息,还要随着事态的进展,在分析整合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向公众说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时报道业内对事态发展趋势的估计。媒体在满足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应保持冷静客观,同政府等机构之间展开良性互动,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理性、健康发展。

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为此专门成立了谷歌危机应对(Google Crisis Response)。谷歌危机应对通过多语言版本设置可以向海外媒体同时灾情信息,使得全球各地的公众能够通过该渠道了解情况,防止片面或歪曲的报道和传闻。在捐赠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赠。资源模块则包括日本气象厅等向公众的信息。通过加载地图信息,公众可以了解灾情的分布,公路、铁路和水运的受损情况,维修进度,交通便利程度。消息模块主要包括谷歌新闻搜索和推特(微博客)的实时更新。

灾害解决期及以后:媒体集体反思

当灾害事件进入后期,在生命安全已经得到基本保证的情况下,公众关注的焦点自然会转移到诸如心理健康、财产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社会秩序等善后和重建事务上来。社会各界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灾害预防、报道、救灾活动,并开始投入到震后重建中去。媒体也应当不断反思此次报道中的经验和教训,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和帮助。

日本电视媒体人反思到,灾害性新闻报道不同于普通的新闻报道,如果只做到现场直播受灾地情况,营造视听氛围以获取受众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灾难性新闻报道不仅应报道现场,还要对如何才能真正帮助民众救灾和重建的问题进行探讨。日本电视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转型,是通过从“功利的信息产业”回归到社会推动者来实现的,前者只关注突发性事件、能抓眼球的报道,后者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内在作用。

NHK以拍摄纪录片著称,其在地震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就完成长达120分钟的纪录片《紧急报告:东北关东大地震》。节目运用大量现场采访,以及邀请专家分析了此次海啸危害以及地震成因。现场大量运用模型、展板并且穿插运用3D画面,以辅助专家学者们的讲解。《紧急报告:东北关东大地震》的理性视角和深度剖析,彰显了日本公共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感。

门户网站提供救灾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雅虎日本在地震灾害信息版块之后,又开辟了复兴支援的版块,用来介绍与地震相关的互联网服务机能等信息,希望网民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来支援灾区和进行最新情报的确认。所有信息被清晰地分为两大部分,左边的是针对灾民的实用信息,比如避难所信息、心理咨询信息、工作咨询、寻人公告版、提问区等;右边则是面向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信息,包括如何捐款、帮助孤儿和提供救援物资等。灾民和志愿者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一目了然。

中国媒体灾害性新闻报道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日本媒体在日本此次大地震中的报道表现,可以看来中国媒体在以后可能发生的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制定灾害性新闻报道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管理规范和操作细则。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颁布了信息公开及与突发灾难事件应对相关的法规。西方政府还会在法律的框架下制定一些更具体,并有可操作性的灾难报道管理细则,这些规则内容具体考虑到灾难事件中媒体行为的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值得中国借鉴。

建立和完善灾害性新闻报道应急预案。一般来说,灾难事件虽然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在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响应机制被立即激活,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迅速反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既有的报道策方案,后方指挥部负责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负责挖掘跟进,这样前后方协作联动,并且随时沟通讨论,使得宏观视角与微观调查相结合,高效完成灾害性新闻系列报道。

多媒体协作与联动。危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公众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在不同阶段中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媒体形式也有各自的灾害新闻报道和信息沟通优势,因此各方媒体应当紧密协作,在灾害的各个阶段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信息高速流动的媒体链。借助各媒体的优势和资源,让立体式的信息在灾害发生不同阶段同时以多种媒体形式传播出去,覆盖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使信息传播不留空白。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策略探微 下一篇:试析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中的几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