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骗局的背后

时间:2022-05-30 03:26:57

期刊骗局的背后

2012年2月23日,针对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产业化”引起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会议,将全面整顿学术期刊收版面费等问题。近日,人民网、全国“扫黄打非”办联合推出文化出版10大案例报告,为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敲响警钟,为广大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益的案例分析。

在这其中,最为典型、影响最恶劣的是假报刊。今年2月,海南省的非法报刊诈骗案件专案工作组在海口市捣毁3处非法出版窝点,抓获其犯罪团伙,查获《中国教育研究》等20种非法期刊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等4种非法报纸共计1.8万余册(份)。警方指出它堪称“中国诈骗论文版面费第一案”,犯罪团伙共诈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名论文作者,涉案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

“这类非法教育类刊物办刊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许多正规的杂志社常接到相关的询问电话。有的收了钱只给刊登论文的人送2册,有的甚至只收钱根本不出版。”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介绍。为何会出现众多的知识分子上当受骗?其原因有以下:

犯罪团伙利用受害人急于而取得职称的心理。经办此案的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七大队教导员王伟成说,受害者是学校的教师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都需要通过在专业刊物去评职称。让王伟成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受害人居然都通过在这些非法期刊而取得了职称。由于担心事情暴露影响名声,有70%到80%的受害者不配合。受害者之一―云南一位老师说,“该诈骗团伙索要的版面费较低,三千字左右的文章不过四五百块钱;回复快,文章好发,不用修改。”对那些水平有限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表文章的人来说,高水平的正规杂志无疑会令他们望而却步。王伟成表示,“这类案子的特殊性在于有市场、有需求,很多受害人明知是假的也会去尝试”。正是由于抓住了受害者的心理特点并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求,这类诈骗案才能屡屡得手、日进斗金。

犯罪团伙运用多重诈骗手段以假乱真。2007年成立的“海口富瑞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用“一号通”等新技术手段制造假象,和正规媒体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对公司员工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是该团伙能够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生存下来并且越做越大的几大法宝。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警崔师铭告诉记者,“一号通”就是当受害人以为拨打的是设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杂志编辑部的电话时,实际上都打到了海口的这些经过特殊设定的手机上。他们还长期和正规媒体合作,以假乱真。如与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这两家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其开办的多种非法期刊的数据库能被收录。

此案让更多的人感到沉重的是,通过如此途径评得职称的众多教师和医护人员,该怎样面对广大群众的重托?对如此轻易就可织就的庞大诈骗网络,相关部门又应该在哪些环节加强监管?为此,多位学者呼吁学术打假,呼吁重建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首先,在职称评定上务必改变“以论文论英雄”的标准,积极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发挥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只有当“假论文”一文不值时,非法学术期刊才会销声匿迹。其次,扩大发行量,鼓励专业性强的期刊建设。另外,严厉打击非法期刊、改装期刊、公司等非法活动。

(本刊综合)

上一篇:电影票价如何调? 下一篇:绘就质量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