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术集刊 基地期刊 办刊特征 发展途径
一、引言
“学术集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书代刊”,即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它一般具有三个形式要件:①拥有正式的书号,作为图书出版发行;②出版发行具有连续性;③多人多篇。而“基地期刊”则是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由各基地独立主办的正式学术刊物。无论是“学术集刊”还是“基地期刊”都是学术理论成果面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科学学者的摇篮。而要实现社科学术期刊的上述价值,就必须不断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本文以对国内经济管理类的集刊和教育部基地期刊的办刊特征分析入手,从CSSCI的角度探索提高此两类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途径。
本文分析的对象有经济管理类CSSCI集刊6种、社会综合类1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信息网公布的经济管理类基地刊物18种,总共25种。其中,CSSCI集刊是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集刊选刊的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而经济管理类基地刊物是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信息网中基地管理的官方信息而检索得到。本研究主要依据期刊计量经济学和期刊评价学等原理,从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力量和刊物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国内经济管理类学术集刊和教育部基地期刊的办刊特征
1.绝大多数学术集刊和基地期刊的办刊宗旨明确
从调查的25种集刊和基地期刊看,90%以上的刊物都有明确的办刊宗旨,特别这体现在7种CSSCI集刊上,从集刊的名称到研究内容设计,一直到稿件要求都体现出其明确的办刊宗旨和目的。如北京大学的《中国会计评论》集刊的办刊宗旨就是“秉承学术中立、公正原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参照国际规范学术期刊”的管理和编辑工作方式运行。刊物内容涵盖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公司财务、会计师职业道德等领域,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导。还如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院研究所主办的开放性的产业经济专业学术刊物《产业经济评论》,集刊以推进中国产业经济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宗旨,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加强产业经济领域中海内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宗旨。
2.全部学术集刊和基地期刊都借助自己的科研基础和力量进行办刊
从调查的25种学术集刊和基地期刊看,所有集刊和基地期刊都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特色,借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者重点学科,或者优势学科来办刊。如山东大学举办的两个集刊《产业经济评论》和《制度经济学研究》都是借助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在产业经济和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优势来办刊的。武汉大学举办的基地刊物《发展经济学论坛》、西北大学举办基地刊物《西部经济学评论》都依托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绝大部分集刊和基地期刊的栏目设置简洁,同时设置了重点栏目
从调查的25种学术集刊和基地期刊看,80%以上的学术集刊的栏目设置不超过4个;70%以上的基地期刊的栏目设置不超过8个。相对而言,基地期刊的栏目设置比集刊丰富,每个栏目的载文量比较少,这突出了基地期刊作为期刊举办的特色;而集刊相对而言,其刊载的文章篇幅比较长,载文量多,这符合集刊作为书籍的特色而延续。但无论是集刊还是基地期刊,除了设计一般的栏目外,集刊和基地期刊基本都设置了重点栏目,力求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如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基地期刊《发展经济学论坛》,将发展理论设为重点栏目,每期都出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基地期刊《当代会计评论》,将资本市场会计研究设为常设栏目,加以重点研究。
4.从集刊和基地期刊的办刊形式来看,刊物名称相对稳定,以半年刊和季刊为主
由于CSSCI集刊的选刊的原则性强,同时新闻出版署对期刊的管理加强,使得集刊和基地刊物的办刊形式日益固定,至少在刊物名称上是相对稳定。根据调查95%的集刊和98%以上的基地期刊在近五年的刊物名称没有发生变化,栏目也相对稳定。同时作为学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方面,期刊的出版社也极大程度度上影响到集刊的声誉和入选CSSCI的水准,从7种集刊来看,其出版社要么是部级出版社,如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要么是著名高校的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么是在学术界影响比较大的出版社,如格致出版社等。
从调查的7中集刊来,有5种是以半年刊为主形式,每刊大约在25万~32万字之间,载文数在30篇左右,这保证了集刊的质量;而基地刊物都数以季刊为主要形式,在调查的18种刊物中大约占到了79%,每期载文12篇~15篇左右。
5.从集刊和基地期刊的组稿来源看,起初立足校内、兼顾外部,但开放性程度日益加强
从调查的25种集刊和基地期刊的历史寻源看,绝大多数集刊和基地期刊在举办初期依托了自己的研究队伍,进行组稿,但期刊举办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都非常注意吸纳外部的稿源,使之对外程度大大加强,随之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得到提升。如西北大学举办基地刊物《西部经济学评论》在2000年创办之初到2005年之间,其内部稿件达到了65%以上,而现在的内部稿件不足20%。如山东大学举办的集刊《产业经济评论》和由于其影响力比较大,现有外部稿件的比例在92%以上。
6.从集刊和基地期刊的经费和编辑部人员构成来看,经费充足并相对独立,编辑部人员也比较稳定、分工明确,建立了严格的制度
从调查的25种集刊和18种基地期刊来看,无论是集刊还是基地期刊,其办刊经费相对充足并且也相对独立,这保证了期刊举办的正常运转;同时,作为期刊的编辑人员,无论是主编还是责任编辑都相对稳定,这保证了相对稳定的高源。依托编辑部,许多集刊和基地期刊都建立了评审专家库,实行匿名审稿制。这既保证了期刊了学术质量和规范,又和外面建立了良好的人际联系。
三、提高国内经济管理类学术集刊和教育部基地期刊质量的途径
由于长期以来学术集刊和基地期刊一直是一块缺乏严格监管的刊物“飞地”,所以,以目前国际通行的期刊编辑出版规范观之,它的总体规范建设情况比较差。它们也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作者信息不完全,往往不标列作者的工作单位、基金项目、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2)引文不规范;(3)没有摘要、关键词;(4)没有题目、摘要、关键词等的英文翻译。这表明集刊和基地期刊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2.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机制
科学成果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的整体,在成果评价中,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首先要解决的是被评价成果的“质的差别”,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作为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科学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的意向与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分项指标量和详细的定量标准,单凭感性直观进行定性评价,很容易由于评价标准自由度过大而导致评价失去客观性。但评价就是分析价值,价值认定只能由同行专家来完成。因此,最有效率的评价方法就是基于同行专家评议制:(1)建立和完善公正内行的评价专家队伍;(2)建立专家信誉评价制度;(3)建立评价专家监督机制;(4)建立学术管理者监督机制。
3.更多地刊发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的高质量文章
从CSSCI的角度看,鼓励学术创新、刊载有学术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是社科学术期刊扩大自己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根据文献计量学研究和SCI(科学引文索引)、CSC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引文检索系统的实践都表明, 20%左右的文献可以满足80%左右的文献需要。因此,一个期刊所刊发论文的被引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尽管被引有正引和负引之分,但总的说来,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明它的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对于社科学术期刊来说,这意味着要想办好刊物,就必须把学术标准放在第一位,积极组织、刊发有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
4.注重完善专题栏目,使刊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2月1日试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2006年6月1日修订)指出,栏目可分为综合性栏目(如“大家谈”、“综述”等)与专题性栏目(如“数学科学”、“工程材料”、“红楼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专题栏目具有跨学科性、时代性、探索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它可以整合现代相关学科资料,实现学科交叉,从而产生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可以使刊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同时,也可以使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的研究内在统一起来,从而既促进理论的发展,又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因此,专题栏目能够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集中体现办刊方针和编辑思想,从而使期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1]马晓军: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述略[J].学海,2007(2):201~203
[2]教育部基地期刊[EB/OL].www.省略/portal/webgate/CmdOnlineJournal?JournalCate=-1&JOURNALTOP=10&JOURNALNONUM=4
[3]马晓军:从CSSCI看提高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途径──以对江苏省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状况分析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6(5):231~233
[4]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EB/OL].www.省略/cssci_qk.htm
[5]杨玉圣:中国学术集刊名录初编(续编)―根据学界师友和网友提供的信息编纂.www.省略/article.asp?Newsid=7222&type=1006
[关键词] 中文社科 交叉学科 栏目 学科分布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79-05
Subject Distribution Status of Column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Zhao Jianrui Cai Mei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Beijing Press and Publications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10)
[Abstract]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status of column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could reflect the subject emphasized aspect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includ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ing. Firstly, from subject affiliation aspec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olumns, including column of one of the intersected subject, interdisciplinary column and column without subject affiliation. Secondly, interdisciplinary column is non-normalization and with low proportion. Thirdly, different kinds of columns are not balance, and the column of one of the intersected subject is emphasiz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have more development space regard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umn and special column.
[Key words]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Column Subject distribution
“对已有方法、理论、概念、学科的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途径之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1]。同样,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之间隔行如隔山”[2]的大背景下,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也是学术研究取得新成果,打开新视野的重要途径。与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相伴的,是交叉学科期刊的出现与发展。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中文交叉学科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近五年来这些期刊设置栏目的学科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在总结目前栏目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
1 研究ο蟮难
社科类学术期刊众多,考虑所选择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研究的方便,笔者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为范围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刊名涉及两个学科以上。笔者选择的交叉学科期刊共12种,在CSSCI的排列中分属于5个学科,具体见表1。
在12种CSSCI交叉学科期刊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期刊占据半壁江山,达6种。这种分布状况与学科的天然属性有关,以管理学为例,管理学是我国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中12个学科门类之一,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这就意味着,作为探索各类管理活动、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学本身即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
2 栏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栏目是编辑针对刊物特点,结合作者来稿情况、读者需求特点对期刊进行设计形成的类目,是三者综合的结果,又对三者产生积极作用。”[4]这一做法一方面可以对发表的文章进行分类,从而使条目更为清晰、有条理,特别是对于每期载文量较高的期刊来说,通过栏目设置来对登载的文章进行分类更为必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特色栏目突出本刊的特点以及办刊宗旨和方向。
就本文的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期刊的栏目设置,特别是各个栏目的学科属性、分属某一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的栏目数量及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该期刊的学术领域侧重,这正是交叉学科期刊发展现状的重要内容。笔者统计了上述交叉学科期刊[5] 2011―2015年栏目设置的情况,详见下文[6]。同时标明了时间、栏目所属的学科(或者属于交叉学科)和各类栏目的数目,当然,栏目划分和设置的标准并不都是学科的区分,所以并不是所有栏目都能归属于某一学科,对于不能明确学科归属的栏目,笔者也进行了标注,以“―”代表。
上述期刊在2011―2015年设置栏目的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
3 栏目设置的特点分析
上文对该11种期刊2011―2015年栏目设置的统计,包含了所属学科以及各类栏目的数量,通过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的特点。
3.1 所设置栏目的学科类别
该11种期刊所设置的栏目在学科归属方面[11]可以分为三类:(1)属于交叉的学科之一;(2)属于交叉学科;(3)由于栏目名称的特点而无法确定学科归属。但并非每个期刊都包含这三类栏目,上述11种期刊中,只有《经济与管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制与社会发展》《人口与经济》4种期刊所设置的栏目涵盖了以上三类。其余期刊均只包含两类栏目,《经济管理》设置的栏目包含(1)(2)类;《华东经济管理》包含(1)(3)类;《外国经济与管理》包含(1)(3)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包含(1)(3)类;《商业经济与管理》包含(1)(3)类;《法商研究》包含(1)(3)类;《政治与法律》包含(1)(3)类。可见,在仅包含两类栏目的期刊中,设置“属于交叉的学科之一”和“无学科归属”栏目的是主流。
3.2 交叉学科栏目设置比例较低
上述11种交叉学科期刊设置的栏目中,交叉学科栏目设置的比例较低。这一情况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述11种期刊中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比例较低;二是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中,交叉学科栏目数目占栏目总数的比例较低。
11种期刊中只有《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制与社会发展》《人口与经济》5种设置了交叉学科栏目,比例较低。《经济管理》在2011―2015年每年均设置有交叉学科栏目[12],《世界经济与政治》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均设置有交叉学科栏目。其余的3种期刊仅在个别年份设置了交叉学科栏目,其中《经济与管理研究》在2011―2013年设置有交叉学科栏目,《人口与经济》在2013―2015年设置有交叉学科栏目,而更突出的例子是《法制与社会发展》,该期刊仅在2013年设置有“交叉学科研究”的栏目,在之前的2011年、2012年,和之后的2014年、2015年均没有设置交叉学科栏目。可见,对大部分设置了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来说,交叉学科栏目的设置也呈现偶然、随意的特点,而非常态化。
设置了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该类栏目数目相比栏目总数的比例也较低,从表2可见,除了《经济管理》交叉学科栏目的数目能达到栏目总数的将近一半,其余期刊各年份均不足四分之一,甚至远远低于四分之一。
从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到,11种交叉学科期刊中,不仅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比例较低,而且在已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中,交叉学科栏目的数目与栏目总数的比例也较低。
3.3 栏目设置多侧重于交叉的学科之一
上述11种期刊,在2011―2015年间均至少包含两类栏目,其中,《经济与管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制与社会发展》《人口与经济》涵盖了三类栏目,但每个期刊不同类栏目的数目及分布并不是均衡的,而是有所侧重,且大多侧重于交叉的学科之一。
《经济管理》设置有交叉学科和管理学栏目,其中管理学栏目的数量一直略高于交叉学科栏目,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以上。《外国经济与管理》设置有经济学、管理学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管理学栏目的数量一直高于经济学栏目,也高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同时高于或等于经济学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或以上。《法商研究》设置有法学和无学科归属栏目,其中法学栏目数量一直高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以上。《法制与社会发展》设置有法学、交叉学科(仅在2013年设置)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法学栏目数量一直高于交叉学科栏目,也高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且高于后两种栏目的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以上。《人口与经济》设置有社会学、交叉学科、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社会学栏目的数量一直高于交叉学科栏目,也高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且高于后两者栏目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以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设置有经济学、管理W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经济学栏目的数量在2011年、2012年、2015年均高于管理学栏目,也高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同时高于或等于管理学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达到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在2013―2014年,经济学栏目的数量远高于管理学栏目,但等于或略低于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在栏目总数中的比例略低于一半。虽然存在2013―2014年的特殊情况,但综合2011―2015年的情况认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栏目设置侧重于经济学栏目,仍是合理的。
《经济与管理研究》设置有经济学、管理学、交叉学科、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经济学栏目的数量一直分别高于管理学、交叉学科、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在2011―2013年低于后三类栏目的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的比例不到一半,但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占到和超过栏目总数的一半。
《商业经济与管理》设置有经济学、管理学和无学科归属的栏目,其中经济学栏目的数量一直高于管理学、无学科归属的栏目,且在2011―2012年和2014―2015年高于或等于后两者的栏目数量之和,达到和超过栏目总数的一半。在2013年,经济学栏目的数量略低于管理学、无学科归属的栏目数量之和,在栏目总数中不足一半。
4 栏目设置未来发展的展望
虽然栏目的设置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的总体设计水平[13],但不可否认的是,栏目的设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欲办出别具一格、独领的栏目,绝非易事”[14]。因此,在展望社科类交叉学科期刊栏目设置的未来发展时,须避免将问题简单化、单一化,而需要综合、通盘考虑。
社科类交叉学科期刊目前所展现出来的“交叉学科栏目设置非常态化,比例较低”的突出特点,显然与期刊本身的“交叉学科”标签不相符合,因此,在着重发展交叉学科栏目,突出相关特色栏目的方向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形成特色的交叉学科栏目并使之常态化。目前,社科类交叉学科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交叉学科栏目设置偶然,栏目不固定、非常态化。既然期刊因其名称涉及两个学科而归属交叉学科期刊,那么在栏目设置方面归属两个学科的栏目之间仍然泾渭分明,缺乏固定的、特色的交叉学科栏目,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期刊名称显示的方向,不免让读者觉得名不副实。
第二,提高交叉学科栏目的比例。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比例低,交叉学科栏目占栏目总数的比例低,是目前社科类交叉学科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的又一突出特点。对于没有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来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开设交叉学科栏目,可以实现期刊发展中的一项突破,从而也将提高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比例。而对于已经设置交叉学科栏目的期刊来说,进一步提高栏目的分量和比重,可以更加突出期刊的交叉学科特色。
注 释
[1]陈立,潘云涛,马峥,等. 交叉学科期刊与专业期刊的比较研究: 以医学、哲学和医学哲学类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206
[2]石新中. 试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分割问题――兼论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作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9
[3]百度百科,管理学词条. [2016-04-25]. http:///link?url=mnDjpJ1rhCi2r_4GMQOuTwGCdk-M0Vc81rrUQuwd9pzNs9Z6gMCZkvAE7yZ99yLLwWXvpK8jrVm4g5JY10Rk08hgZzdEU99Xs4Y41qfwLN_
[4]苗红环. 期刊栏目设置的作用与反思 [J]. 中国传媒科技,2012(8):148
[5]《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不设置具体的栏目,因此,本文的研究不涉及该期刊。
[6]本文对期刊栏目进行统计的途径或方法,首选中国知网中检索的该期刊的年度总目录,其次通过对该期刊某一年度每期期刊栏目进行汇总来统计。在下文对各个期刊栏目的统计中,若没有特别说明,依据均为中国知网中检索的期刊年度总目录。
[7]中国知网中仅能检索到《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和2015年的年度总目录,且其中没有标明栏目,期刊官网中的电子期刊也没有标明栏目,因此,只能通过查阅期刊纸质版来进行栏目统计。但笔者无法查到2014年出版的纸质版期刊,也无法统计该期刊2014年的栏目设置情况。
[8]虽然在中国知网中能够检索到《法商研究》2011年―2015年的年度总目录,但年度总目录s并没有标明栏目,而是按照所属的部门法来对文章进行分类。因此,笔者通过《法商研究》官网中的电子期刊来进行栏目统计。
[9]中国知网中没有检索到《政治与法律》2011年―2015年的年度总目录,笔者通过《政治与法律》官网中的电子期刊来进行栏目统计。
[10]笔者在中国知网没有检索到《人口与经济》2015年的总目录,只查到2015年1―5期的期刊纸质版,因此,对2015年《人口与经济》栏目设置的汇总是基于1―5期的情况进行的。
[11]因为本文对期刊的研究是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进行的,所以以下对期刊所设置的栏目的分类也是以学科归属为视角的。
[12]本文研究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部分不包含2014年栏目设置的情况,所以无法确定该期刊在2014年是否设置有交叉学科栏目。
[13] 刘江霞. 6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890
[14]龚维忠,方提. 论期刊栏目策划与设置方式[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7
关键词:科技期刊 《冶金经济与管理》 初审 编辑
科技期刊的初审是整个审稿活动最基本的工作,是三审制的基础,其职责是对稿件的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决定是退稿或是送专家评审,工作量较为繁重。初审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负责本科技期刊稿件的部分初审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对提高科技期刊稿件的初审质量进行研究。[1]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
[2] 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编辑审稿行为的主体性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5).
关键词:医院 经济 管理
1. 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管理知识缺乏:医院的大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医学界的,他们也许是医学界的精英,是医学界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可能既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从而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更是无从下手。虽说大多数的医院领导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运用经济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不能有效的经营管理医院,不能合理地将经济管理与医疗服务和科技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依然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感到有心无力。
1.2 医院的经济管理没有跟上现代经济的脚步:现在大多医院的经济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基础信息平台,医院里几套财务系统共存,相互之间信息混淆,缺乏规范,经常出现信息遗漏后信息过期的状况,这严重的影响了医院的经营发展。现在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粗放式经济管理,远远落后于现代经济管理的脚步。医院的经济管理没有系统的、细化的管理模式,不能合理有效的分配资源,不能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利益。更无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一些医院不了解自身的所拥有的的设施与能力,只是盲目的去获利,去经营,使医院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使医院陷入负债高于资产的危机。
1.3 医院经济管理上的误区:由于医院的领导没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对经济管理只是存在单方面的理解,理所当然的认为经济管理就是如何赚钱,如何提高利润。所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业务收入的上升方面,却丝毫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医疗成本上,这就容易导致营业收入在提高但利润却不断下降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大量亏损的局面,这大大的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1.4 没有设立独立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社会服务体制:国内医院大多没有设立独立的经济管理机构,没有完善的经济核算技术。实施成本核算和进行成本管理的相应技术人员的不能配合导致操作无法协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管理方案本身的局限性,核算资料的不完整性以及核算人员素质的不一致性, 导致实施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医院后勤的深层次改革,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医疗,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能使医院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医院产业经济化,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现在一些医院没有加强内部约束机制,没有强化内部管理更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但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大大地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2. 医院经济管理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2.1 医院的预算管理:预算是一系列反应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指标总称。预算明确了企业计划期的经营目标,有利于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统一,有利于企业决策层对经济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评企业所属各单位的业绩,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医院的预算是医院进行经济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拥有精确的预算才能使医院最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使医院不浪费资金也不会出现资源不足的局面。
2.2 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现在大部分医院的成本核算还没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目前多数医院将核算重点放在大型医疗设备、药品和科室核算上,虽在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停留在计算科室的收支上,院科两级核算多是“一切向钱看”,导致临床医生过多关心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忽略了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切实解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医院管理层对成本管理作用认识不够,成本意识不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单纯讲求经济效益,将成本核算引入歧途;三是我国尚未建立更高层次的医院成本会计制度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所以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2.3 医院的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贸易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容易被定量和被衡量。因此,新世纪的医院经济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清楚地知道国家卫生管理和改革政策以及医院设备及药品的知识,还要深入了解医院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实际,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使医院能够在垄断竞争的市场和改革的大环境中发挥实力,更好的进步。
2.4 医院的奖惩制度: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有利于全面分析、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以及对各个员工的能力有全方位的了解,能更好的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与专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根据个人业绩对其进行明确的奖惩有利于调动各个员工的积极性。
2.5 医院的特色发展:具有很大知名度的医院是因为他们都有本身的特色与专长。所以医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各科室技术的发展水平作一次客观全面准确的的评价,对病人来源多、技术基础好的项目,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投资,尽快的创出自己的品牌,尽快的加大规模,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知名度,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6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只有合理的分配个人的工作,使每个工作都能落实到人,使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杜绝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局面的出现。
3. 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卫生系统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是促进医院的发展的
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采取灵活经营形式,加强成本管理,从而促进医院 快更好的发展。医疗事业的发展是医院的中心任务,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将是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医院应该立足实际,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通盘考虑,加强经济管理,从而促进医院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少开,刘玉梅,何婉苹,黄雪梅,王艳芳,吴燕明,黄久遂.医院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医院统计,2009;2
[2]张晓玉.论构建我国医院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期刊论文]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
[3]谢宏,张丽娟,王健生.医院管理中的组织设计问题.[期刊论文] -现代医院,2006;11
基于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欧洲林业研究》、《加拿大林业研究》等的相关介绍,利用2006-2010年统计数据,对国内重要期刊《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同时,对国外SCI源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内学者了解SCI期刊并向国外投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SCI 林业经济 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等。目前,国内学者对林业经济相关领域国外期刊,特别是SCI源期刊不甚重视,在相关期刊上不多,由于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从而导致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不能较好地呈现给全世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国际性学术期刊[2]。同样,《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也对国内期刊进行了评价[3]。因此,本文选择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国内重要期刊以及国外SCI源期刊进行着重介绍,并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以及JCR公布的历年数据,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内学者投稿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外,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发展。
1.1《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2004年曾更名为《绿色中国》(理论版),2006年起恢复使用《林业经济》。作为林业经济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反映我国林业经济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林业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等,其定位是各级林业及相关领域决策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信息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199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
1.2 《林业经济问题》
《林业经济问题》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和文献计量评价数据的来源期刊,在国内林业经济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林业经济学领域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工作者、农林大中专院校广大师生。
1.3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同时,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以及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承办。主要刊载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其读者定位于林业工作者、林业学者及管理者等。1996年、2000年该刊连续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评为黑龙江省级优秀期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1.4 林业经济评论
《林业经济评论》创刊于2011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以文集(论著)的发刊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每年定期出版。主要刊载林业经济理论、资源管理与政策、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保护经济与管理、林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广大国内外林业经济工作者,致力于打造发表高水平林业经济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影响的一个窗口。该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兼收中英文稿件,发表以翔实资料为基础的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学术论文,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不收取版面费。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欧洲林业研究》由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出版,作为国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主要刊载与木材和林业相关的生物、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领域研究进展、土壤化学、地区林业等。期刊读者定位于林业经济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其主编为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森林科学与资源管理学院的Hans Pretzsch教授。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加拿大林业研究》创刊于1971年,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林业科学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学、林业经济学、造林学木材科学等论文。期刊也会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出版专刊。该刊被遴选为过去100年中生物和医学领域100种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编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Daniel 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林务局的Pierre Bernier博士。
2.3 Forestry
《林业》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树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论文。该期刊更多偏向于发表温带和寒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论文。其编辑工作分工较细,各编辑所负责的事务各不相同。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年报》系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学、树木生理学等研究论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学是该期刊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主编为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 Dreyer。
2.5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作为林业相关论文的索引数据库,为学者提供论文的摘要信息和全部的参考文献,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发展、热带森林碳汇和森林遗传资源等论文。覆盖范围较广,收录文献从1939年至今,数据库更新较快,平均每周更新一次。其主编为Victoria Bonham和Bridget Biggs。
3.1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由于缺乏《林业经济》、《林业经济评论》的数据,本文仅选择了《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两种期刊进行分析。《林业经济问题》作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近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6年影响因子为0.477,而到2010年,其影响因子上升为0.950,增长幅度高达99.16%。《中国林业经济》不是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在2006年为0.166,2007年为0.333,随后变化平稳,影响因子始终处于0.3-0.35之间(见图1)。了解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为林业经济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评价自身研究成果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今后论文投稿指明方向。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根据《JCR2011年引证报告》,林业经济相关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2.0,以0.5分作为分档标准,对期刊进行分类划定,结果显示,影响因子多集中在0.5-1.0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3.64%,整体而言,林业经济类相关期刊影响因子水平不高,1.5分以上的期刊仅有2个,所占比重为9.09%,而1.0-1.5分之间的期刊有5个,占比重为22.73%(见图2和图3)。
选择林业经济领域中SCI源期刊,对2006-2010年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变化情况有三种:一种为上升趋势;另一种为下降趋势;还有一种就是其变化趋势并不明朗,不能较好地预测其未来是否上升和下降(见图4)。呈现上升趋势的期刊有: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SILVA FENN、INT FOREST REV、NEW FOREST、AGROFOREST SYST、CAN J FOREST RES等,其中CIENC FLOREST、J TROP FOR SCI、J FOREST RES-JPN、FORESTRY、EUR J FOREST RES保持了稳步的上升态势(见图4A)。呈现下降趋势的期刊主要有:FOREST CHRON、J FOREST ECON、ANN FOREST SCI、J FOREST、FOREST SCI,其中FOREST CHRON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其他期刊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以下降为主(见图4B)。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的期刊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仅两种期刊: FOREST POLICY ECON和SCAND J FOREST RES。
结论
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现,促使林业经济学科在研究林业生产和贸易经济的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美国的《森林资源经济学》(G•鲁宾逊•格雷弋里著;许伍权等译。《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现代林业经济论》(铃木尚夫编著;陈陆圻等译《现代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40年代,朱江户和王长富等老一辈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并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中国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林业经济研究及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早在1955年,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我国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本学科的教师,形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或创业者。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成立的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都选拔了少量年轻教师到农业经济学科方向进行学习,而后又都集中到东北林学院培训学习(张建国,2004)。1957年,张建国先生试编了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本科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作为核心,以林业生产组织作为主体内容,并受到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及林业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林业经济研究高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得到较大发展。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福建林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相继在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张建国,2004)。1979年创办《林业经济》期刊,1980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与福建林学院联合主办《林业经济问题》期刊。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建国先生主编出版《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廖士义先生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东北林业大学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198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论著等理论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谢家祜先生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张建国先生主编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6),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学》(1998)等。在诸多论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张建国先生出版的《现代林业论》(1995),雍文涛先生出版的《林业分工论》(1992)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教学改革,撤销了林业经济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按新的学科划分体制,新建了管理类“林业经济管理”则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张建国,2004)。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其中,高岚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业经济论》。上述学科成果继承了以往林业经济学精华,结合了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动了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学校都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谢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于2007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单位:汪清林业局
【关键词】案例研究法 案例个数 单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
一、案例研究法的基本情况
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目前管理研究领域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主要从客观存在出发,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郝振平(1997)首次向国内介绍了案例研究法在国内的应用前景及应用步骤。
关于案例研究法的定义,我们推崇Robert K. Yin(2004)认为的,案例研究法是对处于现实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经验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如同其他研究方法一样,是遵循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步骤,对某一经验性、实证性课题进行研究的方式,适合于研究发生在近期,但无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的事件,其目的是设计周密的研究方案,客观地收集、呈现并分析资料,撰写出具有说服力的报告或著作。
案例研究法的特性:(1)案例研究法是一种经验研究。面对现实具体的现象和复杂的影响因素,案例研究法需要进行实地的详细考查,并且其中包含了研究者的个人经历和认知。(2)案例研究法忠实于事件的本来面目。与实证研究通过统计数据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习惯性不同,也与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对影响因素的人为控制不同,案例研究法是对事件本来面目的真实呈现。(3)案例研究法重在研究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收集事件始末资料,描述、解释、评价、探索的方法,归纳、解释、分析事件的前后逻辑联系。
案例研究法的优势在于对个别事件研究的深入性,案例研究法可以揭露深层次的问题,其详细的资料也可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条件和基础。
案例研究法的不足,如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优劣之争一样,在于研究者在认别和归纳案例的过程中有主观倾向性,不过,案例研究法比纯粹的规范研究更少有研究者主观参与。
二、案例研究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统计
1.案例研究法应用的统计研究现状。案例研究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被逐渐应用于金融、会计、资源、教育、公共管理、农业经济、工程管理等许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2008年,国内第一本刊登中国本土管理案例研究的专业期刊《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在大连创刊。孙海法、刘运国、方琳(2004)统计了1994―2000年应用案例研究的文献后发现,应用数量在明显增长,但规范的、高质量的研究还比较少。此后,尚缺乏对2000年以后的案例研究法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相关研究。
2.案例研究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应用的总体统计。近十年来,案例研究法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不同学科的应用中逐渐形成了差异。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应用案例研究法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国内17种主要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对2000―2009年发表的应用案例研究法的文献篇数进行统计;统计中对有关案例教学方面的文献、介绍案例研究法的文献、小案例等无实质使用案例研究法的文献不予统计。
本文选取的案例研究法在主要经济管理期刊中应用情况(2000―2009年)有:《管理世界》(161篇)、《会计研究》(41篇)、《科研管理》(105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2篇)、《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80篇)、《工业工程与管理》(65篇)、《金融研究》(54篇)、《研究与发展管理》(52篇)、《管理工程学报》(46篇)、《中国工业经济》(44篇)、《中国管理科学》(42篇)、《农业经济问题》(38篇)、《管理学报》(36篇)、《管理评论》(36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1篇)、《公共管理学报》(28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7篇),总计978篇(以上根据知网文献数据整理计算而成)。从上述可以看出(统计表略),应用案例研究法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应用的具体统计。根据文献中应用的案例个数,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是只应用一个案例,而多案例研究是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研究中相互联系的案例。单案例研究可以说明某方面的问题,用于说明独特个案和极端事件,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背景,进行有深度的说明。多案例研究可以实现单个案例内部和案例间的比较分析,进行抽象和归纳,Kathleen M.Eisenhardt(1989)认为,多案例研究即多证据来源,对事件的说明更加详细而有说服力,能通过重复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效度。
本文统计近十年来文献中应用案例的个数情况(统计范围和数据来源同上),统计指标所指的多案例是指文献中应用了两个以上的案例(包括两个)。经过分析、统计、整理后,结果如下:《管理世界》(单案例占比71%)、《科研管理》(70%)、《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63%)、《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80%)、《工业工程与管理》(88%)、《金融研究》(74%)、《研究与发展管理》(73%)、《管理工程学报》(70%)、《中国工业经济》(57%)、《中国管理科学》(93%)、《会计研究》(66%)、《农业经济问题》(71%)、《管理学报》(78%)、《管理评论》(8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77%)、《公共管理学报》(50%)、《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78%)。可以看出,应用单案例研究的文献约占73%,应用多案例研究的文献约占27%,这说明,更多学者仍然倾向于应用单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应用整体不足。
但是,在一些代表国内经济管理研究主流方向的期刊中,多案例研究应用比例较平均比例(28%)要高。其中:《公共管理学报》(50%)、《中国工业经济》(4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7%)、《会计研究》(34%)、《科研管理》(30%)、《管理工程学报》(30%)、《管理世界》(29%)。这说明多案例研究在主流期刊上的应用在不断增加。
三、案例研究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应用的问题分析
1.多案例研究是今后应用的主流。基于案例研究法的效果角度,为了提高案例研究法的外部效度,特别是在拓展理论或验证理论时应尽可能进行多案例研究。我们认为,单案例研究主要用于说明独特个案和极端事件;而多案例研究可以实现案例间的比较分析,进行抽象和归纳,恰好可以补充案例研究法对抽象内容和一般规律研究的先天不足。所以,多案例研究代表着案例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今后案例研究法应用的主流。
2.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在多案例研究法中,尽管用到了两个以上的案例,但仍然不能与实证研究法中的统计抽样的数量相比较,终究还是个案的分析比较。所以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可以实现两者优势共同发挥。但是,案例研究法注重文字描述,实证研究法擅长条件假设证明,单纯地结合在实际研究中非常困难。因此,现在兴起的案例调查法则将案例与数据的验证有效结合起来,值得推广。
当前经济管理实证的主体研究中,经济实证研究主要是应用计量模型验证公开的各类国家宏观和地区统计数据。而管理学的实证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各类数据的实证计量中。数据基础比较集中,原因在于这些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这导致实证研究的主题范围过于集中,而案例研究注重实地调查的先天优势值得实证研究借鉴。研究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研究,收集实际案例数据达到实证研究所需的样本量,克服案例研究法难以归纳统计的不足,从而将案例研究法的深入详尽与实证研究可验证性有机结合起来。
3.案例研究法过程的规范化。文献中案例的说明及推演普遍缺乏规范的程序,导致案例的提出和数据的展示具有研究者的主观随意选择性。王金红(2007)指出,目前研究者在案例研究中最应当检讨的是,有的研究者习惯于从有限的案例资料出发,简单地得出普遍的判断和结论,从而影响研究的规范性和质量。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法应用中应当重视“基础理论准备―事件资料收集―评价依据的确定―内在逻辑的解释―案例的分析总结―理论的归纳发展”的过程规范性,在每一个过程中做到推理论证的严密性、调查的深入性、分析的全面细致性,从而超越将案例材料的简单应用,突破对案例的简单表达,实现从表象中推演出严谨、细致和规范的研究结论。
总之,案例研究法在国内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冯雪飞、董大海(2011)认为,西方经济管理理论的引入与我国企业当前存在问题之间巨大差异的现实,决定了案例研究法的本土化应用,必能成功地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结合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去。案例研究法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和深入分析比实证研究有更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并可以表达不可以度量因素,比如中国的“关系”。相信在未来的应用中,案例研究法必将立足于中国国情并与其他研究方法不断融合,在我国经济管理研究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赵莉系硕士研究生、讲师;乔鹏程为硕士、讲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审计师)
参考文献
[1]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s. 2008.4 edition.
[2] 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20-24.
[3]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October 1989.
[4] 郝振平.会计研究中案例研究法的应用[J].北京:会计研究,1997(7).
[5] 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北京:经济管理,2004(20).
[6] 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法的方法论[J].北京:科研管理,2004(2).
[7] 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国药汇网www.省略/中国第一个多对多医药企业专用电子交易平台。
新华网6月2日讯 日前,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达成一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式联办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旗下《现代商贸工业》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历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学界、政界、商界成绩突出,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群现象”。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创新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为主题,跟踪国际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创新发展建设对策和创新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湖北和武汉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同时培养创新战略与政策领域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基地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联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系统科学等学科专业,聚焦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应用系统方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度量、分析的指标,对定性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是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知网首批优先数字出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年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杂志主要栏目有产业经济、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与采购 、国际商贸、品牌战略、电子商务、劳动经济、财经管理、职业教育、商法研究、工业与工程技术等。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近年来在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和主管单位领导和关怀下,坚持转制改革, 提升学术水平,实现质量兴刊。《现代商贸工业》杂志201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首批新闻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试点;2013年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题为《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制后的“减肥瘦身”的文章,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的成绩和做法;2014年6月20日人民网刊发了题为《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再次荣登国内数字阅读前100期刊排行榜的文章,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数字化建设和新媒体运用取得的成效。2015年2月13日中国经济网刊发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新闻。双方决定自2015年起通过《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平台,进一步聚焦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品牌和形象,反映该院的优秀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为杂志编辑出版和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优质稿件,共同打造优秀学术期刊,为促进学术科研和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总编辑感谢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广大读者、作者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的支持与关注。据介绍,《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目前已通过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中国知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网络平台开通了数字阅读网站,读者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手机阅读每期电子杂志。欢迎读者作者通过编辑部投稿邮箱投稿和推荐优秀文章。
关键词:拍卖现状计量 统计分析 存在的问题
1986年,广州率先在全国恢复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中国拍卖业在中断了30年后开始进入了恢复、试点阶段。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拍卖业进入了规范发展时期。随着中国拍卖业的发展壮大,“拍卖”也成为了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近年来拍卖研究论文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
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设置检索字段条件为“主题=拍卖”。由于1996年颁布《拍卖法》,规范拍卖业,所以本文自此时间开始研究,设置检索时间为“1996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6908篇论文。
对检索数据进行按年代划分,如表1所示。从年论文产量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1年论文产量在600篇/年左右浮动,2002年到达700篇,2003年飞跃至1034篇,之后稳步增长到2008年的1726篇,2009年、2010年、2011年论文产量相近但有所回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科学发展规律角度,拍卖研究论文增长呈现文献计量学中的逻辑增长规律。从社会背景角度,1996年行业规范,拍卖业开始平稳起步,到2003年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的艺术品发展经历了井喷式的大发展,拍卖成交额突破1000亿,大量人才涌进拍卖行业,出现拍卖研究论文飞涨情况。
2统计分析
2.1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分析
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代表着拍卖行业研究的集中情况。对检索数据按作者进行统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育民最多,共24篇。但王育民教授在24篇文章中均不是第一作者,可以看出王育民教授指导其学生研究拍卖领域技术。王育民教授指导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从技术角度对电子拍卖的设计和开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剑教授发表关于拍卖论文17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拍卖机制进行研究和设计,尤其是政府采购组合拍卖机制。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先甲教授主要从博弈的角度分析拍卖均衡,共16篇。产量前十的高产作者还有重庆大学的黄河、浙江传媒学院的马健、江苏科技大学的田剑、华中科技大学的鲁耀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冯玉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鲁和上海商学院的窦莉梅。
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上海交通大学最多,75篇。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对拍卖研究居多,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拍卖机制、风险规避、均衡等。华中科技大学在拍卖方面研究较广,经济学院研究拍卖机制、管理学院研究拍卖博弈、技术学院研究电子拍卖技术,特别指出的是法学院进行拍卖犯罪研究。拍卖研究论文前十名高产机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浙江大学。
从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产作者普遍集中在高产机构中,高产机构均为高等院校,拍卖研究已经出现了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而这些核心又推动和引导着拍卖行业发展。
2.2期刊分析
文献在期刊上分布呈离散状态,统计拍卖研究论文期刊情况,发现拍卖行业性期刊只有《中国拍卖》,并且发文最多。《中国拍卖》杂志是由国家商务部主管、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拍卖业的专刊,报道面更广、知道性更强。其他文献发表在艺术类期刊居多,其次是财经类期刊。刊登拍卖论文前十的期刊:中国拍卖、艺术市场、收藏界、艺术与投资、收藏家、东方艺术、中国花卉园艺、荣宝斋、中外房地产导报和中国书画。
2.3关键词分析
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网上拍卖”“组合拍卖”“拍卖机制”“博弈”出现频次最高,这也正体现了拍卖研究中的热点,也是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研究的核心方向。
3.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拍卖研究中还在很多问题。
3.1缺少系统性研究。根据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可以看出,拍卖研究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技术领域等,只是利用各专业知识将拍卖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缺少拍卖自身的系统性研究,如拍卖技巧研究、拍卖业发展研究、拍卖环境研究、拍品定价研究、拍卖主体研究等。这种现状也与拍卖教育体系有关,拍卖专业知识由拍卖协会组织从业培训,在高校中未设立专业学科,甚至没有专业课程。
3.2缺少法制研究。高产机构研究时,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对拍卖法制问题进行研究,这说明法学领域对拍卖行业关注较少,在拍卖研究中法制监管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规范的行业监管、法律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3.3缺少专业领域期刊。拍卖研究文献发表在艺术类期刊居多,其次是经济管理类期刊,拍卖行业期刊目前只有一种,应该多增加拍卖行业期刊种类,共同促进拍卖研究发展。
3.4理论与实践脱节。拍卖研究中高产机构多为高校,高产作者中理论学者居多,缺少实践经验,而拍卖从业人员参与拍卖理论研究的较少,出现实践与理论想脱节。应该鼓励从业人员对拍卖行业进行专业交流。
参考文献:
[1]许鲜苗、张海艳.我国拍卖行业的增长与集中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06.
作者简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