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该不该奖?

时间:2022-08-07 04:12:47

广州市近日起草《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失主领回失物时,可以自愿将遗失物品价值百分之十的金额奖励拾遗者;对无主的失物,政府予以拍卖,按拍卖款10%给予拾遗者。这立刻引起了公众的热议,最多的看法就是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了。

而一些国家认为,通过法律对拾金不昧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能够让拾金不昧者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提升,由此能鼓励更多的人积极从善。在德国,政府设立专门奖励拾金不昧者的专项公益基金,奖金高达200欧元。此外,德国民法规定,拾金不昧者有权向失主索取相当于失物价值5%的报酬。德国人认为,对于每一位拾金不昧者都应该给予奖励,这样做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拾金不昧,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做好事的人的认可和尊重。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公务员拾金不昧后不能索取奖金。在德国人的观念中,公务员在社会上应该起“道德模范”作用,拾金不昧是应该的,不该获得奖励。

在日本,拾金不昧的现象蔚然成风。这和日本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不无关联。日本“遗失物法”明文规定,失主应该向物归原主者支付相当于失物价值5%~20%数额的酬金。如果到了规定期限(通常为6个月),依然没有失主前来领取失物,则失物可归拾者所有。

同时,欧美国家的法律规定,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后,至少要有尝试寻找失主的努力,或者报警,如果什么都不做直接将失物据为己有,则是违法行为。如果失主是在家里或公司丢失财物,那么,哪怕拾获者是在物业外或垃圾桶捡到的,只要他们将之据为己有,就有可能面临抢劫罪的指控。德国法律对“拾金而昧”者的处罚力度极大。按规定,如果捡到100欧元财物不上交而偷偷占为私有,发现后将罚款500欧元。

“拾金不昧奖10%”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地方的“实施细则”。《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很显然,失主向拾金不昧者支付费用是法定依据的。只不过,《物权法》没有像广州这次将比例明确为10%而已。

很多人认为拾金不昧作为传统美德,如果一旦与经济补偿挂了钩就变了味道,失去原本的意义。更有人感叹,在如今社会那些传统美德却要靠经济手段去重拾,足以显现现在社会公众道德意识的败退。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很多人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而许多事实也证明,许多传统美德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已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做。人们开始重视这个现象,国家也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社会道德建设。广州此次提出的这个规定,无疑是正面的、积极的。此举并不代表现在公众道德的提升需要靠经济补偿来做基础,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有利于对社会进行正面引导,促进公众道德的提升。

首先,在一系列关乎道德丧失事件发生后,大众开始反思社会公共道德问题,并重拾起道德信仰,大众的道德意识逐渐由弱变强。就像在批评路人摔倒,无人搀扶的行为后,很多人重拾乐于助人的美德,甚至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那么,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以经济方面的补偿,给予一定的殊荣,相信公众的道德意识会越来越强。

其次,广州拟规定拾金不昧者可获失物价值的10%,可能失主出于感谢,会给更多的回报。但是毕竟拾金不昧者从捡到财物到归还失主,他们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可能还会耽误自己的事。那么,既然别人做出了付出,那得到一定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与其得以骂名,不安地拿着别人的东西,还不如归还失主,“名利双收”。其实,哪怕一句简单的谢谢,很多人也都是会感到欣慰的。长久下去,这种风气一定会形成,人们的道德理念一定会越来越优于现在。

(本刊综合)

上一篇: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 下一篇:未执行的“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