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

时间:2022-05-30 01:25:53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

摘 要:在语文从教学实践中学习语文,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应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入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想象力;观察力;探究能力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来,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教育为基点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日益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育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原来的“老师说了算”“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等照本宣科的方法现在都应该摒弃了,再也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空间,而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

综观我们的教育还是被太多的“标准化”统治了!且不说“标准化”的考试,就是本应该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让教参一类“标准化”的东西来了个五花大绑,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一次听一位老师教《皇帝的新装》,老师问:你如何评价文中的“皇帝”?学生回答:“知错不改。”老师说:“不对!”又答:“坚持错误。”“不对!”“错误到底。”“不对!”“顽固到底”“不对!”“顽固不化。”这下对了!老师来了个大大的板书:顽固不化。天哪,这哪是启发式教学?分明就是在“逼供”嘛!这位老师自个儿可真是“顽固不化”了!

无独有偶。一位老师讲《夸父逐日》,“如何看待夸父这一形象?”老师问。一个学生站起来的回答令大家惊讶不已:“他的神经有问题!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与太阳赛跑呢?难道不能想想如何把他擅长奔跑的这一特长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吗?而且最终还因为劳累过度死在途中,真的是太浪费了。”

没想到老师对这个学生说:“上课要认真听讲,要根据我们课堂讨论的内容来思考。”然后继续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夸父那种素有定评的“锲而不舍,死了也不忘奉献人类”的精神。这样的结论,我们已持续了千百年,看来还得继续这样“统一”下去。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一结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为什么非要求得达到这个统一的思想认识?殊不知这种大一统的思维定式已扼杀了多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失去多少开拓与成功的机会!分析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为什么就不可以与时代相结合提出新的看法?我们不断地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而在课堂教学上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答案的“标准化”“统一化”,它难道不与我们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吗?

由此我联想到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出了一道人们熟知的智力题:“一棵树上有五只鸟,有人朝树上开了一枪,问树上还剩几只鸟?”也许多数学生早就知道了这道题,老师问话刚停,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只也没有了。”有的学生站起来补充说:“都吓飞了。”老师正想说些什么时,有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树上还剩四只鸟。大鸟吓飞了,四只雏鸟不会飞,吓得在窝里喳喳叫。”接着,又有个学生说:“还剩三只鸟,两只大鸟吓飞了,因为它俩是近亲结婚,所以,它们的孩子是聋子,听不着枪声。”之后,又有学生说:“还剩三只鸟,打死一只大鸟,飞了一只大鸟,剩下三只小鸟不会飞。”之后,又有学生说剩两只、剩一只……突然,有个学生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你们的答案都对。这类型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没有标准答案。”闻言,学生的脸上全都露出会心而自信的笑容。

很难想象假如老师在大多数学生回答“一个也没有了”后说:“回答正确!”或在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后说:“不对!”我们还能看到这么多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回答吗?我们还能看到学生那比花儿还好看的笑脸吗?

然而,不少教师为了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教给学生,总是习惯于微观审视。“在小缝里一点一滴地抠”,嚼烂揉碎,唯恐不周,集中力量“深挖洞”,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没有联想、列举、发散的余地。一旦学生提出与自己所备的答案不同,或有比较奇特的看法时就大惊失色,甚至加以斥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缺少自由生动的讨论,也很少有让学生驰骋想象、自由发挥的机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这样生硬死板的课堂教学中被浇灭。慢慢地学生成了一头疲惫的老牛,在田野间循规蹈矩地劳作着,农民喝斥一声才走快两步。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要的结果吗?

有位哲人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推而广之,教育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百花齐放,“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也就是要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探讨问题。一言蔽之,就是要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在他们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奇怪而有趣,而这些往往成为他们想象的源头。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只要适当地加以鼓励并给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出最好的作品。

一次,在讲授《蚊子和狮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本文换一种结局。我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高高举起了他的右手说:“蚊子打败了狮子后,由于太得意忘形,结果被蜘蛛网粘住了,但是当蜘蛛要来吃它时,它却发挥出打败狮子时的勇气和力量,挣脱了蜘蛛网,逃走了。然而,由于挣脱蜘蛛网时,身上粘了许多蜘蛛网,很不舒服,于是,它便吹着喇叭,唱着凯歌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准备把身上的蜘蛛网洗干净。蚊子边洗边想着自己的丰功伟绩,越想越兴奋,结果一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多么丰富而又生动的想象,我表扬了他,他高兴地朝其他同学比了个胜利的手势。但当我问:“同学们,你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吗?”“老师,我又想好了一个,”那位胜利的学生又说:“当蚊子掉进蜘蛛网,蜘蛛要吃掉它时,蚊子突然灵机一动,对蜘蛛说:‘你要吃我可以,但可以听完我讲的这个故事后再吃吗?’蜘蛛答应了。于是,蚊子便把它打败狮子的故事告诉了蜘蛛。结果蜘蛛听完后不仅没有吃掉蚊子,反而把蚊子当成英雄、偶像般迎回了蜘蛛王国并加以敬奉。每天给它好吃好喝,而蚊子也因为吃得太多又不劳动日益肥胖起来。另一方面呢,狮子为了雪耻,失败后认真锻炼武功。当狮子练好功夫后便找蚊子报仇,而这个时候的蚊子由于太肥了,根本飞不起来,结果被狮子一脚踩死了。”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班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便趁机鼓励学生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大胆想象,敢于质疑。从此,这个班的学生上语文课时总是妙语连珠,答案千奇百怪,让人忍俊不禁,这个班学生的语言成绩日益提高。其实我们的学生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就看我们老师是否善于挖掘。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通过认认真真的观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观察客观事物不仅要认真地看,还要认真地想,对观察到的事物(或其他)理解、认识了,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并且把它写进作文里。

那么,怎样观察呢?任何事物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1)观察要有重点,不能看到事物就观察,那只能是没有目的的观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2)要抓住事物特征。所谓特征即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地方,抓住了这一特征把它记下来。(3)观察事物要讲求方法,认真仔细地观察。认真,是说要严肃对待;仔细,是说周密细致。没有认真的态度,不会对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没有仔细的观察,也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印象。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周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生活的能力。谁能否认在日记、周记中所萌发出来的思维火花的种子,在几年、几十年之后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思维的积极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同样的一个问题,教师提出与学生主动提出,其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觉得是在研究自己的问题,因而会更加投入地学习。我所任教的一个班自从在语文课堂上实行小组质疑和小组讨论后,语文学习的气氛浓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范围扩大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海洋吧!希望学生在这一片海里能创造出惊人的财富,出色的成绩!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合唱艺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