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2-05-29 11:32:10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呈现出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80后、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中要及时研究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机制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本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高校入学人数逐步增多,大学的开放性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在此,笔者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平安和谐,关系到教学秩序的平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在高校日常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吃、住、学等诸多方面。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保持教学秩序的平稳,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以高效专职辅导员为例,一个尽职尽责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刚刚跨入校园的大一新生,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都比较迷茫,不知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对于大一新生来讲至关重要,他能够适当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为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同时,辅导员身上优秀的特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很关键。

1.2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步增长,大学的开放性增加,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注定了不能再套用传统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学生。一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信息资源,但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负面的消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就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的占领网络阵地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辅导员都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但这样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二是,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家长的疼爱。上大学后,在学校生活离开了家长的怀抱,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有些学生不会铺床单。有的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能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经常发生寝室矛盾。这些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大学扩招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压力。近年来,大学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加,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师生比例失衡。又加之,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其不仅仅有学生工作的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行政事务,以及其自身的生活压力等使得其在学生管理上显得有些乏力。四是,弹性学分制的普遍实行弱化了班级概念。现在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选课,这就使得班级的概念进一步淡化,学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指引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共识。“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中把人看做服务的主要对象,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资源和最终受益者,尊重、弘扬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谋求学生的和谐,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生管理模式。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简单的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然而,有些高校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发生了偏差,将“以学生为本”替代为“包办、保姆式的服务”。从表面上看,这样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诸多方便,为学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这样的做法只是对这一理念肤浅的认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是“以学生为本”,反而禁锢了学生潜能发掘,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最终误了学生。我们从上面所提到的“以人为本”的概念中就可以看出,该理念要求我们要本着发掘学生的潜力,为了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从这一层面来讲,“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2.1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有的高校往往管的过死,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实施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管理方式上,从传统的单纯管理的方式向服务理念上转变。

2.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机统一体。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就应该努力去为学生创造条件。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仅仅看重其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引导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3强调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反对管理上的一刀切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强调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尽力做到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尽可能的考虑到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来执行相关政策。对部分有抵触情绪的学生,不要一开始就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一定要耐心分析其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效地消除这种抵触情绪,使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3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管理理念不适应高校学生工作

虽然“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已经成为诸多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共识,但是并未从意识上真正改变过来,这就使得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思路、管理行为依旧延续,学生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发挥其潜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么对学生管的过严,束缚了学生潜力的发掘,不能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要么就是对学生事务包揽包办,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独立能力不强,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和高校学工老师的帮助,走向社会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3.1.2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依法治校”成为高校管理的共识。高校的人事、财务、学生管理都要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去办,做到有章可循。这不仅可以使高校管理秩序化、程序化,而且能使高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一些学校“人治”模式较为严重,行政命令色彩浓厚,行政部门做事缺乏计划与规划,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仅让教师感到劳累,而且使学生感到厌烦,并且会逐渐对学校的相关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关学生的具体事务处理缺乏依据,基层辅导员老师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和经历,不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足够的信任感。

3.1.3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还不够认识,相关部门还不够重视这一队伍。具体表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底层,部分学生或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态度轻慢,一定程度上考验着辅导员的心理承受力。高校过于重视辅导员具体工作的开展,然而缺乏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晋升机制的研究,使得部分辅导员感觉前途暗淡,不能定下心来专注于本职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素质也有待加强。大部分辅导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在学生遇到一些紧急事务的时候,部分辅导员自身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开导学生。有些学文科的辅导员被分到理工类学科带学生,遇到理工学生就业和学业问题就很棘手,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3.2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3.2.1更新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在高校学生事务处理上,要转变过去的命令式管理方式,强调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辅导员要能有效的向学校相关部门传递学生的需求,做好这个纽带作用。

3.2.2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依法治校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共识。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成立时间不久的高校而言尤其重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使具体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教师心中有数,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依“法”做事的意识。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心里就有了底,更能够说服相关学生及其家长,减轻了其工作的难度。比如学校的请假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学位授予制度等等都是和学生紧密相关的重要制度,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3.2.3建立有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肩负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有效运转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立有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不断优化选拔高校辅导员的标准和途径,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研究。不仅考虑到辅导员以后的晋升空间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平时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问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道琴.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 张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2(3).

[3] 周鸿.论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

[4] 陈清义.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师的讲课艺术 下一篇: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