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29 02:42:58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这种护理方式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组44例,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收集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抢救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两方面有显著差异,干预组的抢救时间比对照组长,手术开始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61-01

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死率非常高,有效采取急救护理措施、争取宝贵的急救时间、完善的急救流程、科学合理的人员分工都能为成功的抢救打下结实基础[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这种护理方式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和标准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8-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5岁;干预组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2.7岁。患者受伤到入院急救小于1小时,主要是胸部和腹腔脏等器官损伤严重,临床症状均有休克和血气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观察采用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观察患者意识、表情和呼吸,进行中心静脉压检测,建立静脉通路,缺氧纠正。②建立急救护理小组,每位护理人员分工到位,职责明确,最大程度发挥医护协调性。其中:小组组长负责协助主治医生进行伤情的初步评估,指挥和组织护理工作,包括指导如何搬运患者、协助其他护士在最短时间完成各项操作,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并与手术室;的护士做好工作的交接;气管管理护士负责合理八方患者的,给予患者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并给予胸腔闭式引流;静脉管理护士复杂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立即并迅速的将复方乳酸钠和全血输入到患者的体内,调节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输送的速度;监护护士复杂准备心电仪等急救设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医生以最快速度包扎伤口进行止血并固定,根据瞳孔、尿量、意识等临床症状分析判断患者病情,陪患者做各项检查,期间进行心理辅导,稳定患者情绪。③开设急救绿色通道[2]。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2](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P

2结果

干预组的抢救时间明显比长于对照组,手术开始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严重多发性患者病情危急并且变化快,同时护士在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意外的医疗护理风险,因此我们应当不断的加强护理工作的严谨度,通过实行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措施来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使患者得到全方位有效的护理,让患者早日康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开始时间也早于对照组,说明标准化的急救护理为手术提供了更多时间和机会,有效利用了达到医院的最初几分钟,从而保证了救治的速度以及治疗。推行这种规范化的流程,使每位急救小组成员明确职责,主动投入到抢救的工作中,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判断、评估和处理,使得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避免了由于护士分工不明确而引起的慌乱和差错。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护理人员以极高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的态度、快速高效的应急能力以及长远的预见性,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丽娟.88例多发性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0):40-41.

[2]刘建英,鄢涛,邓艳华,等.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10):11-12.

[3]牛娟.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195-196.

上一篇:中西药及微波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下一篇:引领学生走进作文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