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

时间:2022-05-29 01:18:35

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要转换成新型产业基地,必须在“质”上实现突破,即遵循产业集聚的客观规律,以新的产业链条、业态和定位,走集约、集成、集效的产业集群道路,以区域的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把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方式。辽宁不缺大项目、大企业,缺的是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辽宁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装备制造“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

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新型的现代工业基地,起点和目标都叫基地,但两者具有质的差异。调整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以新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产业集聚的过程。把过去的辽宁称作老工业基地,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个地方工业企业密集,而且这些企业在国家计划的组织下有着相对稳定的产业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产业体系。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计划体制形成的产业联系已经不复存在。但要把这样一个“基地”转换成新的工业基地,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群。

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一旦产业集群形成并走向成熟后,将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形成知名的区域品牌效应。当产业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聚集区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和“经济生态圈”,使其中的企业都能从中受益,获得外部经济性,以及竞争、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医疗器械和数控机床、印度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并集中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导致我国经济地区性差距不断拉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辽宁装备工业企业数量多,但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就必须整合辽宁装备制造资源,将分散、松散、各自为战的制造企业进行整合,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东北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由装备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中介机构、关联机构组成的,这些部门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同时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分工协作。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而呈现出的一种局部的聚集特征,这种聚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对应,又彼此发生交互作用。它与内部规模经济不同,不是单一企业内部规模扩大所产生的经济效率,当聚集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它能对单一企业带来若干好处,使其更有效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通过专业化分工建立网络关系,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居一地的同行业相互比较使激励和压力并存,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促使企业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化;集群企业能够形成“区位品牌”,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产业集聚地也是人才、资金和技术集聚地,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获得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群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并不只是地理上的互相接近,更为关键的是互相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从而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产业集群不是企业数目上的加总,而是具有了自组织系统的某些特征,能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在市场制度完善的条件下,产业集群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企业、产业乃至区域的竞争力产业重要影响。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产业政策、行业协会引导、社会环境吸引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辽宁装备工业在基础和资产存量上是制造大省,但在技术和竞争力上不是强省。主要问题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高,力量分散,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佳;具有成套的基础和能力,但尚未形成合力;企业组织结构仍存在“大而全”的问题,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在全国的位次下滑。如果从现代装备制造的内在特性来看,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形成的单一、大而全、小而全,企业间条块分割的产业组织模式。现代装备工业对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很高要求,分工日益细化,使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依赖性大大增强。辽宁老工业基地从形成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大批同行业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是一种“企业集中”,并没形成“产业聚集”。辽宁要构建新型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必须走产业集群之路。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意义与思路

1.辽宁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意义

(1)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加快辽宁工业结构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其未来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决定其在科技领域是否处于领先地位。加强并发挥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发展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集群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技术含量。由于装备制造业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学习和模仿,容易升级为区域内产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占领产业高地、形成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七个阶段。就总体状况而言,辽宁装备制造业基本处于第三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研究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对策和政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4)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带动工业产业升级与工业现代化的经验、对策建议,把握实现装备制造工业现代化并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规律性。力求在工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填补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2.辽宁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基本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总是由具有总承包能力即提供交钥匙工程的公司,把有关设计、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形成集群。总承包公司控制着总体设计和关键设备的制造。而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是,具有整合全球资源的总承包商还是空白。研究院所、设计院、制造业企业各自为战,缺乏有机联系,至今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像美国通用电气和IBM、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那样,成为提供全系统服务的世界级装备巨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状况也是如此。虽然“单打冠军”不少,但缺乏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团体冠军”,区域内产业集群也远未形成。即使在国内横向比较,虽然辽宁在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国防等几大领域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差距也是明显的。根据国家规划,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力争在16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辽宁已经在数控技术、风力发电设备、核主泵等领域率先有所作为,必须抓住现有的优势,整合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在两大基地建设中形成有辽宁特点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延伸和做强“产业生态链”,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实现由“机械加工基地”向“装备制造基地”跨越。“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大制造”的概念,通常称为“产业链”,包括概念创意―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回收再利用等过程。辽宁要成为制造基地,关键是具备较强的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突破口,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战场。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取向。制造业为其它产业提供生产运营手段,装备类产品的能耗、效率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运营质量和产品性能,而且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所以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要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4)调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企业间分工合作,抑制过度竞争,构建产业内适度集中。在遵循产业组织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的优化模式及政策取向做出科学分析。

(5)通过产业集群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包括:促进装备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产品;改造装备制造业生产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响应速度,降低成本。

(6)技术更新模式要由以引进消化型为主,向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并重转变。不进行技术更新模式的转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愈来愈困难。

(7)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整合进程中要加强政府调控。对于重大技术项目的整合及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调控力度,主要是用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规范。在完善环境方面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作用。

三、构建辽宁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对策

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即以政府规划、企业行为、市场运作为原则,在产业链和市场链的作用下,按产业集群思想整合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资源,建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战略共生组织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辽宁与东北两省、环渤海经济圈、东亚地区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功能互补共进、关联度极高的装备都市群、装备中场产业群、区域装备产业群,提升辽宁及东北区域装备工业国际竞争力。

1.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建立集群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形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基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多样性,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根据已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

(1)采取本土发展与移植发展“两条腿”走路。产业集群形成可以靠内生力在本地区自发形成,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本地区发展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发展过程也比较缓慢;也可以靠外生力推动形成,通过企业移植或转移而形成,这种方式更能节省时间,对一个落后地区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在创造环境发展自己本土的产业集群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围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2)依托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平台。工业园区不仅可以在空间上为企业集群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和体制制度环境,而且有利于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集聚。工业园区的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园区;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依托现有或具有可能形成企业集群的区域;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园区;结合工业园区的调整与老工业区的搬迁,通过区域产业的重新定位发展成产业集群。

(3)因地制宜地选择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途径。在某产业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引导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吸引新的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进入,从而发展成为某产业集群;通过对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与改制,将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就近分立为独立的法人公司,即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为“小而精”的网络组织,并结合招商引资与企业迁移,迅速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正在形成中的产业集群进行扶持,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使某区域成为某产业难以替代的“栖息园”。

2.构筑辽宁大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共生共享网络

从实践上看,产业集群有三种类型:独立设计劳动密集型(市场型),以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非独立设计型产业集群,一般是大企业为适应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实行弹性精专生产经营模式,只从事具有优势的核心技术发展、产品设计和营销方面的业务,将其他生产环节由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独立设计智力密集型,主要依托当地科研力量与企业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增强区域内的创新氛围。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体系庞大、产业链长、品种类型多、专业化协作要求高。根据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发达、竞争中有合作的企业共生网络,可以提高了市场组织化程度、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产业链条更加紧密,企业在这种网络中“共同优胜”,避免“共同劣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

(1)装备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所参与的价值链过程,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强化企业优势,为装备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共生提供内在基础。

(2)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抛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各企业凭借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通过战略联盟构建优势互补的虚拟联合体,稳固企业联系,为装备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共生提供组织保障。

(3)辽宁在科技研发、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商业物流、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及原材料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关键是将这些优势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为装备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共生提供必要环境。

3.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的基础,是构建产业集群的重要核心。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赖于装备制造企业集团的大发展,一方面集团自身尤其是集团公司要具有建立在新机制基础之上的自我发展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规范的体制条件。

(1)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应紧紧锁定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突出主业进行坚决的重组或调整,引导集团成员走配套生产的规模经济之路。

(2)企业集团必须重视研究与开发,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振兴东北的有关政策,建立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银行,形成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

(3)加快调整企业集团的内部结构和机制转换,理顺资产关系、人事关系、财务关系这三个基本关系,总公司应将精力集中于战略规划管理,发挥投资决策、扩大融资、市场开拓和协调、研究与开发、财务监控和重要人事管理的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决策中心、投融资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销售服务网络等。

4.促进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理有效发展

装备制造的中场产业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为最终产品、成套设备、大型主机等提供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等,这些企业专业化技术水平上不去,产品成本、质量以及交货期不保证,势必影响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也无法使大型企业摆脱“大而全”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备制造业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促进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理化、专业化,是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关键所在。

(1)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应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选择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明确发展重点,生产“精、尖、特、优”产品,使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方向发展。

(2)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实施市场细分战略,选择合适的分工合作模式,建立产业分工链条,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3)采取灵活可行的技术政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型的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不断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可实施技术跟进战略。

5.营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

产业集群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它不仅常常建立在天然的血缘、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风俗之上,更需要企业家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多次的合作,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博弈,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惯例,从而才能造就这样一个网络。而这样的网络才是产业集群的精髓,才是一个产业集群的是否能得到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既然产业集群的灵魂在于一群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网络。那么培育、发展和壮大这个网络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根本目的和主要措施。

(1)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的,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无能为力,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规划发展而成。政府应从全球视野、从东北亚合作的视野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错位规划、互补发展,整合好区内相关资源,吸引区域外资源。

(2)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实现产业集群内资源优化配置。政府要在体制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方面下功夫。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规范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和专业市场,积极引导和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加强配套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搭建产业链接平台。

(3)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依靠市场力量因势利导,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成。同时,政府要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

上一篇:大庆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游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