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时间:2022-05-29 07:42:41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我们的一举一动及其衣食住行的活动空间,无不涉及到地理科学,当我们利用地理条件和地理科学去解决问题时,越来越感觉到地理知识的迫切和重要。这就要求把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点。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必须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1.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1.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1.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改革教法,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应改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调整上课、作业考察、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2.2 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质疑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采用形象比较法将各省轮廓,运用投影仪打出各省轮廓,再打出与有关省区外形轮廓相似的各种动物形象,然后再用诗歌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用拼图游戏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位置,用猜谜法巩固各省市名称。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激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

4.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5.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在课堂实践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结合地图册学习,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第一,让学生根据《中国的地形分布图》明确学习主题,分清相关概念;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了解我国地势的地区变化、每一条等高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延伸方向,并且对其特征及相互关糸进行分析、比较;第三,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步得出关于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的规律: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并且气候,河流,植被以及经济发展受地形分布的影响显著。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和解决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在脑海里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的空间概念。在以后的W习中加强训练,使学生能熟悉识图步骤,形成一定的地图思维,为后来逐步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打下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上一篇: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的拓展 下一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