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间性”与四个关键环节

时间:2022-05-29 05:43:11

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间性”与四个关键环节

摘 要: 本文通过读、验、讲、练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主体间性”的原则。所谓读,是感性与理性分析的结合;验,是师生探讨,不是知识灌输;讲,是概念与实验的结合,是密切联系生活的;练,是对题海战术的拒绝,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

关键词: 读; 验; 讲; 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201-01

一、读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化学上所说的微粒,一般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八章第一节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为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蔗糖、酒精等物质的溶液不能导电?②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③化合物溶液与金属单质其导电实质是否相同?④物质发生电离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例如关于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等,要让学生理解它们从左到右金属活性逐渐减弱的特性,熟记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形象直观的实验才更有助于记忆并运用。

三、讲

1.讲什么。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刚开始进入初三的中学生对学习化学时积极性非常的高,神奇的化学现象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一到接触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时,学习热情就逐惭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放弃学习化学,分化现象十分严重。然而,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以我个人认为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至关重要,要贯穿整个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概念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概念,而是为了学以致用,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概念有:电离、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凡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但对于这个概念的抽象讲解绝对不是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是在大量的例证,动手实验,观察和综合归纳等方面。

2.怎样讲。美国学者查尔斯西尔伯曼在一部震动世界的书《教室的危机》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由于只知道背诵和记忆孔子语言,忽视了分析性、创造性教育,所以才导致了一个世界最伟大、最具有创新的文明衰败,如果我们不记住这一教训,还会重蹈覆辙。”课堂中,我们提倡“启发式”,“引导式”等讲解方法,藉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借助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例如关于化学元素的讲解,可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入“人体”作为切入角度,分析人体包含的常量元素: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指出它们构成机体组织,并在体内起电解质作用;分析微量元素:铁、铜、锌、铬、钴、锰、镍、锡、硅、硒、钼、碘、氟、钒等,指出这些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然微乎其微,但却能起到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可发生中毒等。因为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学生势必更有兴趣学习。再如关于盐的制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经过大量的动手实验,我们总结的可能方法有十种:①金属+非金属――盐;②金属+酸――盐+氢气;③金属+盐――盐+金属;④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⑥酸性氧化物+碱――盐+水;⑦酸+碱――盐+水;⑧酸+盐――新酸+新盐;⑨碱+盐――新碱+新盐;⑩盐+盐――新盐+新盐等。要根据课程进度对这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解,这样一则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往后的复习。

3.什么时候讲。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解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愤悱”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对知识似懂非懂、急切地需要教师作结论的时候。教师当学会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矛盾,采取一种积极引入并刺激学生兴奋的方式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练

1.练什么。练习的内容既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又要有一定的启迪思考作用,不是只凭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的;要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如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变化等。

2.怎样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外,既可书面,也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等。要防止书面作业一种形式,更不要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四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切不可固定一个模式。

有这样一则案例:在一次化学party上,一名同学问大家:你们谁知道蛋糕为什么多孔吗?很快,他拿出一张纸,写出了这样的一些化学反应式:面粉发酵生成酸 + 发面粉(含CO32-)CO2;2HCl+ Na2CO3=2NaCl+H2O+CO2;2HCl+CaCO3=CaCl2+H2O+CO2

很清楚,这只是一种结合情景的练习方式。练习有更多种行之有效的有趣的方式方法,如游戏接龙,情景剧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大家分享,目的只有一个,让有效练习成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论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